黄土地里种下新希望——访贫问困话攻坚﹙十五﹚(2)
“咋会不愿意呢?”苏正芳语气一转,高兴地说,“协议一签订,2000亩土地很快就流转到位了。”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有几个村民围拢过来。“我家有12亩地,这次流转出去7亩。一亩地一年租金700元,一年就纯收入4900元。”村民苏胜兴奋地说,“到时候再到产业园打工,每天还能挣上几十块钱。既能挣钱,还能学习种植技术,上哪找这样的美事去?”
苏胜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今年就要参加高考,有了流转土地的收入,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就有了着落。“即便是申请助学贷款,也不用为还钱发愁了。”苏胜笑着说。
蔚州矿业公司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让白后堡村民心思进,苏正芳也是干劲十足。“进村的那条路坑坑洼洼,早该修了。前些天,镇干部帮我们做好了规划,并向上级申请资金12万元,不足部分村里再筹一些,村民再出些义务工,过几天就能开工啦。”
“2000亩土地流转出去,村里还剩下1500多亩耕地。我们还想在村北修建一个小水库,附近煤矿产生的废弃水可以解决1000亩地的灌溉问题,收成就能高上一大截!”苏正芳说。
“白后堡的温室大棚秋后开建,杜杨庄的春秋棚已经快建完了。”临近下午6时30分,随行的县扶贫办主任史拥军带着我们赶往临近的杜杨庄村。20分钟后,我们来到杜杨庄村村南,一片春秋蔬菜大棚的钢架已经搭好,村委会主任刘志刚正和几个村民忙活着。
“我们村虽然只有193户、620人,但耕地有3748亩。为了尽快脱贫,村里今年利用200亩机动地,建起了100个春秋棚。村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最后由村民经营。”刘志刚介绍,大棚建成后将全部种植“荷兰格雷”西红柿,秧苗全部从沧州育种基地引进,西红柿由基地负责回收,每个大棚一年少说也能赚个七八千元。“土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块地,但长出来的将由‘老三样’变成优质蔬菜,老乡们终于看到脱贫的希望了。”史拥军说,为鼓励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县里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每建一亩春秋棚,县政府补贴资金6600元,协调银行贷款5000元。“建一亩春秋棚需要投资11000元,有了这个扶持政策,村民只需负责秧苗和肥料钱就行了。”刘志刚高兴地说,“秋收后,村里还要再建20个温室大棚,争取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大棚。”
返程的路上,南留庄镇党委书记杜玺告诉我们,该镇将通过蔚州矿业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园这一龙头的带动、辐射作用,三年内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基地,让贫困群众在黄土地里种出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河北日报记者王峻峰 王雪威 郭 猛)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绿人集团小核酸美白祛斑新品震撼行业!
- 2CIMAE 2018扬帆起航,招商工作全面启动
- 3楼市最前线:年终发力 精装公寓哪家强?
- 4逃离“蜗居”生活 庄里改善住宅项目推荐
- 5年末返乡置业 这些盘更适合演绎“双城记”的你
- 6大牌驾到!石家庄目前都有哪些品牌房企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