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时代,农民如何获得更多农货收益?
据报道,近日,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第二站落户云南文山,首站是云南保山。“多多农园”旨在推进云南特色农产品上行,构建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扶贫兴农产业链条。

互联网电商平台把触角直接深入农村,当然不是为了做社会调查,也不单单是做生意。尽管在“多多农园”的盘子里,熟悉基层社情,发掘网红产品,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多多农园”显然有更大的抱负,比如,发现、引导农民更紧密地参与到农货出山的商业链条中,以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比如,“网红”农货多了,本身就是在扶贫。
农产品利益分配,历来都是个大问题,也是难题。作为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生产者,农民从种到收,辛辛苦苦大半年,最后所得往往很少。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也成为脱贫攻坚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在当下以运输、配送为主导的平台经济中,农民种植分配到的份额仍十分有限,有时候甚至极为可怜。尽管这未必就不符合经济规律,但过于菲薄的份额不仅让人心意难平,也很难帮助农民真正实现脱贫。

以云南雪莲果为例,或许可以诠释农民应该怎样获得更多的利益。2016年底,拼多多的团队发现这种鲜果,认为其符合现代人对低糖、低热量的诉求,遂开始开拓雪莲果上行路线。去年一年仅拼多多卖出480万单雪莲果,雪莲果成了网红产品。
但是,雪莲果的大卖并不能掩盖农户的窘迫。雪莲果地头收购价是0.5元/公斤,代办费0.1元/公斤,物流成本1元/公斤,耗材、人工在0.6元/公斤。平台销售价格超过4元/公斤,收购商的毛利润在1.8元/公斤左右。问题来了,为什么农户出地、出力,甚至还要把货送上物流车,且雪莲果直接送达消费者,为什么收购商分配占比远超农户?
事实上,作为中间收购商,并无资格限制。只不过,当地农民懂电商的很少,也不会运营,只能把利益拱手相送。

此番“多多农园”落户云南,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当地构建“新农商”机制,培养本土农村电商人才“新农人”。通过构建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农场”机制,以及大规模培训本土青年成为“新农人”,探索如何让农人变农商,让农村有现代化企业。
这样做,即便还不能取代专业的收购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利益分配倒挂的难题,但必然会大大提高农民的博弈能力,进而在规范生产、管护、销售的过程中,完成农民盈利能力的提升。
据披露,未来5年,拼多多将推动100个“多多农园”项目落地云南,覆盖500个贫困村,培养5000名云南本土农村电商人才,孵化和打造100个云南特色农产品品牌。
这其实是一种在更广阔土地上的互联网赋能。让农民与市场连接更紧密,让农民自身获得更大提升。借助平台强大的聚合能力,持续打通供需壁垒,乃至创造新的庞大需求,城乡的瓶颈就会消除。而农民在不断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其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乃至参与经济社会的态度等,也都将发生巨大转变。(高悦)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39岁农民把生活过成了诗,我们能否做到听风、看
- 2人们为何愿意相信“学霸之家”的神话
- 3让“协同共生”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
- 4【长城评论】生女当如武亦姝
- 5创新,为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
- 6【长城评论】“5元麻将8年申诉”,她到底在较什
- 7电商时代,农民如何获得更多农货收益?
- 8【长城评论】外卖竞争现“窃密门”,这也走得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