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石家庄 正文

行唐县教育扶贫让山里娃都能上好学读好书

时间:2018-01-23 16:37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为太行脱贫绽放美丽芳华

——行唐县教育扶贫让山里娃都能上好学读好书

山区教育扶贫小学的孩子笑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路途上,县域经济尤其是山区经济发展,在脱贫致富的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县域脱贫则石家庄市脱贫,县域致富则石家庄市富裕,县域小康则石家庄市小康。

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石家庄市赞皇、元氏、灵寿、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将深山区学生免费集中安置在县城或中心乡镇寄宿制学校就读,促进深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安家置业,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问题。

太行山脉巍巍雄壮,蜿蜿蜒蜒,像一条虬龙盘踞在华北大地。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太行山上萧条凋零,一派肃杀景象,但山上和山脚下的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校舍里屹立的红旗点缀山间,让冬日的太行山充满朝气活力。

实验中学庆祝“孔子进校园”活动。

太行山东麓山脚下有个行唐县,该县地处石家庄市西北部,距石家庄市45公里,面积96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0个行政村,人口46万。行唐县是千年古县,公元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行唐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涉及12个乡镇107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9.26%。

行唐县2011年被确定为石家庄市六个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县之一。该县“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共涉及口头、九口子、上闫庄、城寨、北河5个山区乡镇,覆盖人口81564人。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小学10所,初中1所。共转移学生7299人,其中小学5046人,中学2253人,新建、改扩建建筑面积142457平方米,规划总投资30144万元。

行唐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几年来,成为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民生工程,为太行山脉披绿添彩绽放出了美丽芳华。

孩子在家门口

就能接受高质量教育

美丽的北河志和小学校园。

“孩子在这里上学,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上音乐课、微机课啦,真是太幸福了!”

“现在条件好了,都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过去租房到城里陪孩子读书,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了……”这是北河乡两位学生家长对近年来北河志和小学教学质量发出的由衷感慨。

北河志和小学距离县城20多公里,位于一座山包上,过去这里树木不生,较为荒凉,现如今矗立起崭新的校园。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32平方米。建有3302平方米宿舍楼一座,252平方米浴室一座,482平方米餐厅一座。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324人,全部住宿;教师1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2人,专科学历5人。北河志和小学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已与县城学校相媲美,是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的绿色校园。

如今的北河志和小学,学校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材室等。目前,学校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室基本满足师生要求。

“教育扶贫工程是民生工程,工程质量是基础,是保障,我们要保证每一所项目学校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把每一项工程打造成百年工程,把每一所学校打造成百年校园。”县文化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邸健说。

在11所项目学校建设质量上,教育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专门抽调副局长严军祥和6名精干人员组成质量督查组,实行蹲校制,独立开灶,吃住在工地,专项负责质量监督,严把勘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不吃企业一口饭,不花企业一分钱,保证“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格质量”,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山区教育扶贫学校建成百年学校、精品学校。

秦台明德小学也是一所项目学校,学校建成后教师杨国梅激动地说:“谁能想到山区会有这样先进的学校,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大楼,现代化的设备,我们每个老师要更好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让孩子们享受到现代教育,培养学生们爱科学、学知识的兴趣。”特岗教师刘阳说:“来之前,人们都说山区条件差,我做了最坏的心理准备,谁知道来了以后不是那么回事儿,漂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宿舍楼,宽敞的餐厅,还有齐全的教学设备,完全颠覆了我们最初的想法。”

借新建县城项目初中的机遇,行唐一中搬迁新建,原行唐一中旧址改造提升,成立了行唐县实验中学,作为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初中学校。这一去一来,不但解决了山区教育长期存在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师招不来,来了留不住,教育质量难保障的根本性问题,也使山区孩子第一次实现了走出大山,集中安置,免费就读,圆梦城市;第一次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华丽转身。

“以往的教学楼破旧不堪,更不要奢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往的宿舍潮湿昏暗拥挤,现在是8人一间,单人单床;以前吃饭都是随便找个地方蹲着吃,现在有了餐厅、餐桌,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来慢慢吃了……这些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实验学校的学生现在提起学校还乐得合不拢嘴。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在教育扶贫项目学校上学就是“享福”:吃得好,住得好,白天有老师教课,晚上有生活老师管着,家长、孩子都受益。南凹小学家长张东海说:“感谢政府给我们山区做了一件好事,让我们的孩子上学不用每天往回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

从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到如今一幢幢学校高楼拔地而起,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行唐大地,成为全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所学校都要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上闫庄明德小学学生学习根雕艺术。

“按照标准化、现代化学校要求,我们加大了教学设施配备的投资力度,完善学校功能室设施设备配置,同时,我们还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每一所学校都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对打造特色校园,县文化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邸健有着更深远的考虑。

文教局统筹安排部署,印发了《校园文化建设标准》,各学校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特点,精心设计校园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秦台明德小学的“书香校园”、北河志和小学的“石博园”、九口子明德小学的“大枣文化”、上闫庄明德小学的“根雕文化”等各具特色,独特的校园文化如繁花盛开,让人耳目一新。

一走进北河志和小学校园,就被气象万千、各式各样的石头包围了。在学校的一角有一座石头园,这里展示着各式各样的石头和一些石头生活用具。学校专门建立了一间展室,展出学生们从山上捡来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孩子们还给自己的“作品”起了名字,如“心心相印”“太极”“熊”“鹰”……墙上张贴着学生和老师有关“石头”的作文。

五年级张春苗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有一天我去爬山,看见山坡上有很多的石头,有的像仙女,有的像鸡,有的像兔子,有的像青蛙……”在张春苗的眼中,石头变成了活生生的动物。刘兰英同学在作文里写道:“有一次我去三叔家玩儿,看到他家有两只大理石雕刻成的小狮子。它们的毛是一圈一圈的,它们蹲在地上,凝视着前方。它们的前爪下都有一个小绣球,脖子上还挂着铃铛,张着大嘴,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把球扔给对方,真是可爱!”

这样的作文,还有很多,如王梓萌同学的“石头梦”,尤志斌同学的“石头的形状和用处”,王子腾的“形态万千的石头”等,尤其是王子腾作文的结尾:“石头的美,胜过每一种东西。”很有诗的味道。

上闫庄明德小学距离县城70多里,地处行唐县深山区,树根资源丰富,学校根据本地天然条件和后天优势就地取材,尝试着将根雕这一民间艺术列为学校特色。为了引起学生对根雕的爱好和兴趣,学校将有关资料及学校教师制作的根雕作品展示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向学生介绍了根雕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以及制作的工具、过程、方法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根雕造型艺术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砍、锯、削、磨、雕刻、拼接和上光等手段,创作出人物、动物、景物、器物等各种艺术形象。

学校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采集原料。孩子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附近的小河边,在家中的柴堆里,在学校组织的春游中,去寻找,去观察,发现自己认为美的树根,发挥的想像力,制作出手工作品。一件件千姿百态的树根摆满了教室,学校特意开设了欣赏课,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争着说出自己心中的艺术成果。学生刘春红激动地说:“以前山坡上的树根没人要,现在成了我们的宝贝。”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从教室飘散出去,萦绕在大山的深处。

而另一所学校——秦台明德小学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也颇有收获。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等方式,使学生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尤其是该校的师生在共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使随笔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同时,学校组织多个兴趣小组,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开了好头。

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

南凹小学餐厅。

教育脱贫攻坚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救助全覆盖,保障贫困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

文教局资助中心工作人员说:“我县对107个贫困村贫困家庭学生在县域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住宿学生实施生活费补助政策,同时加大对山区五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补助力度,小学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山区项目学校每生每年1600元。对普通高中学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实行”三免一享“,即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平均不低于2000元。”

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社会各界力量也积极参与,对该县贫困村和贫困学生进行救助和帮扶。中联部、中国人保财险伸出了援助之手,设立了200万元“中联部——中国人保行唐县教育扶贫基金”,捐赠仪式于2017年6月在行唐县政府会议室举行。同时,行唐县财政又配套357万元,使这项教育扶贫基金总额达到557万元。教育扶贫基金对升入普通高校(含高职)的贫困家庭大学新生以及参加县职教中心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资助。2017年新升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1名得到资助资金114.1万元,中联部以实际行动帮助行唐贫困学子更好地完成学业。

中联部领导先后于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两次到行唐县北河志和小学、行唐县口头小学进行调研,行唐县委书记杨立中、县长王彦芳陪同考察调研。中联部为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小学3000名学生捐赠了爱心书包和文具等用品,并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和社会作出贡献。

河北省石药普恩慈善基金会关心行唐县少年儿童,情系革命老区教育。201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石药普恩慈善基金会到该县上滋洋小学进行捐资助学活动,受到师生和社会的欢迎。2018年元旦刚过,石药普恩慈善基金会“晨光助学行动”走进国家贫困县行唐启动仪式在该县实验中学举行,县委书记杨立中、县长王彦芳、副县长徐中玲、邵玉以及石药普恩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聚民等出席仪式。孙聚民理事长表示石药普恩慈善基金会每年将拿出100万元资助金,对该县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仪式上,对第一批受助学生236人进行了资助。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行唐教育扶贫给山区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给山里娃健康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政策好老百姓就好

秦台明德小学幼儿园孩子诵读弟子规。

说起教育扶贫给山区百姓带来的好处,家长们个个都有一肚子话要说。离学校有9里地的朱家庄村村民、33岁的赵波说,他儿子赵颂德上二年级,由于是单亲家庭,自己要打工养家,实在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

“多亏了教育扶贫工程,孩子上学住宿,吃住都在学校,老师们照顾得很周到,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每学期还补助500元,彻底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最根本的是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没有了孩子的拖累,赵波现在在村里搞起了电子网购,将村里的大枣、小米、红薯通过网络卖到外边,把乡亲们需要的东西买进来。由于收入提高,自己的危房也换成了新房。

52岁的赵二平13岁的宝贝女儿王亚琳正在北河志和小学读6年级,孩子刚到学校的时候,不怎么爱说话,也不怎么听话。“后来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现在可好着哩!成绩上去了,性格也变了。孩子自己说,学校可好哩,老师比妈都亲,照顾的比家里都周到。”赵二平说,由于孩子上学的事解决得这么好,丈夫王永军可以无所挂碍地去石场打工了,月收入近3000元。

“国家富裕了,为咱老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俺从心里高兴得很哩!政策好,咱老百姓就好!”

更令家长们满意的是,孩子们的变化也给家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孩子们懂事多了,都能主动地去做一些能做的家务;督促家长们洗澡,要家长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教家长们做操,要家长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孩子们的这些变化,让家长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把准山区群众需求的脉,找准山区孩子追寻的根,精准发力,办好学校,培育优质学生;精准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造福一方百姓。”行唐县文化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邸健说。

行唐教育扶贫让山里娃的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学校像神话一样伫立在山间绿色中,使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扶贫“扶”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上,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政策的实惠,感受到了一天天新的变化。

如今,千年古县行唐的天正在变蓝,山正在变绿,教育扶贫正在为太行脱贫绽放自己的美丽芳华。 (朱利)

相关新闻:

神威药业以“四匠”精神打造一流现代药企

市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冬季消费促进活动“幸福河北欢乐购”26日启动

河钢石钢“借力借智”提升品质

中国人寿河北95519联络中心招聘精英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