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

高考改革与时代同行

时间:2018-06-12 13:48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高考人才选拔机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巨变的关键动力之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逐步推开,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发动机”持续运转

□新华社记者 胡 浩 周 畅 魏梦佳 吴振东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不能不回望高考。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曙光普照中国大地;高考人才选拔机制,为改革开放注入生机勃勃的人才资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巨变的关键动力之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逐步推开,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发动机”持续运转,写就一份份浸润着改革精神的时代考卷。

知识改变命运:

重启高考大门 拉开改革序幕

1977年8月初,还在安徽基层蹲点的程秉谦,忽然接到通知,要立即赶赴北京参加会议,“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匆匆出发了”。

如今已87岁的程秉谦说,当时的他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会议,开启了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在这场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与会者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得到邓小平明确支持。随后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最终确定恢复高考。

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从此响彻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与改革的时代潮流交相呼应。

1977年,21岁的赵政国还是湘西山沟里的一名车工,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转折就发生在高考。1978年,赵政国走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近代物理系77级学生。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性意义,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从此恢复正常,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

人人皆可成才:

为改革开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不论家境不论出身,人人皆可成才,正是高考的公平所在。改革开放40年,通过高考这扇大门,亿万莘莘学子迈入高等教育殿堂,毕业后为国家奉献智慧和力量。

在北京大学东门附近的理科楼里,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仍清晰记得,年少的他为减轻家中负担,走街串户卖冰棍的情景。因为家境贫困,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田糊口,张平文几乎不敢憧憬自己的未来。1984年,高考成绩全省前十的张平文被北大数学系录取。“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高考,很多像我这样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走不出来,更不可能做学问。”他笑着说。

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增长到42.7%,中国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与改革同行:

向着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不断推进

作为我国的核心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不仅为改革开放选拔出优秀人才,其本身也在国家发展中不断进步,在人民期待中不断前行,在4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实践着改革精神。

从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再到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必要支持条件和合理便利……高考制度在恢复之后一直处于变革与调整过程中,始终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作出完善。

目前,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改革试点正在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为全方位考查考生的特长和潜质,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力求为考生提供“一个舞台”,而非“一张考卷”。

“与改革同向同行,高考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红利。”夏学民说。据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相关新闻:

留影记忆看见非遗

携手创造上合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海精神”掀开国际关系史崭新一页

“数”精彩 还看上合青岛峰会

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