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河北现代种业——“十二五”期间河北种业发展回眸(2)
品种创新能力提高,供种保障能力增强,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
河北省种业主动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需求,在继续保持小麦、玉米良种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张杂谷产业,形成了亲本种子繁育、杂交制种、种子加工、销售的产业化链条,可年产杂交种150万公斤。围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在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和辛集等六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小麦品种1000万亩,亩均节水50立方米,压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甘蓝、西甜瓜等瓜菜种子生产也逐步形成优势,甘蓝种子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
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共争取投资4850万元,建设玉米、小麦、棉花等良种、原原种繁育基地4.5万亩,种子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争取投资4986万元,建设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马铃薯种薯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可年产高端脱毒微型种薯2亿粒,约占全国微型薯产量的10%以上;年产原种约1.8亿公斤、良种8亿公斤,脱毒种薯供种量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为马铃薯主食化提供了基础。2014年玉米、小麦、棉花、马铃薯、大豆、花生、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繁种面积130多万亩,产种约10亿公斤,小麦、马铃薯种子(薯)生产面积大幅提高。
5年来,全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277个,与“十一五”时期持平,其中小麦、棉花、大豆、马铃薯、水稻等省内育成品种提高到95%以上,审定通过了一批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为推进农业节水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杂谷、马铃薯和甘蓝等作物一批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一是品种试验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覆盖不同生态类型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省级试验区组达到33个,比2010年增加27%,试验品种689个,增加近一倍。退出品种403个,占审定品种的37.8%,扭转了品种“多、乱、杂”的不利局面。二是种业投入力度显著加大。实施种子工程重大项目35个,总投资1.48亿元;建设区域试验站、抗性鉴定站17个,良种繁育基地17个、5万亩;南繁指挥部,南繁育种基地、国家黄淮海农作物品种综合试验站等重点项目批复建设,大大提升了南繁服务水平和品种试验能力。三是良种推广工作显著加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良种示范网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婴泊700小麦、邯玉66玉米和农大601棉花3个近年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年推广面积突破百万亩,节水小麦供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
通过全省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的努力工作,良种推广面积大幅提高,三大主栽作物中,玉米种子商品化率接近100%,棉花种子商品化率达到85%,小麦种子商品化率达到57%,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为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二连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提高监控、监管能力,保证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统计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共查处案件1844起,查获违法种子414.15万公斤,货值1189.05万元,无大案要案发生,种子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以来,河北省以打击套牌侵权、清理非法经营主体和查处大案要案为主线,坚持“属地管理、检打联动、标本兼治”的原则,强化种子市场、企业和生产基地监管,重点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专项行动”。针对跨区种子违法行为多发的趋势,积极开展省内、省际协查,及时移送违法线索,实现了对违法种子的源头治理,全省多个种子执法机构配备了“农业执法通”系统,提高了种子执法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全省各级种子管理系统每年开展的各类整治行动2000次以上,检查企业3500个次以上,检查门店2万个次以上。
目前,河北省检验机构检验员数量已达457人,比2010年的264人上升73%,企业检验人员数量达到1633人,比2010年的1008人增加62%。全省合格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达到10家,比2010年增加5家(均为市级检测机构),省级种子检验机构具备品种真实性检测能力,可进行8个项目的检测,作物涵盖各类农作物种子。市级检验机构可开展除品种真实性外的常规项目检测,特别是省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站在“十二五”期间,争取投资293万元,建设了种子低温储藏库,添置了PCR仪、大分子分析仪、超低温离心机等分子检测的设备,具备了检查玉米品种真实性的能力,通过了农业部的玉米品种真实性检测能力考核。抽检种子样品数量不断上升,2015年全省抽检种子样品数量达到8007份,比2010年的1800份增加3.4倍,实现了对玉米、小麦的品种、批次的全覆盖抽检。
此外,连续多年开展的“种子执法年”、“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专项行动,查处案件1844起,查获违法种子414万公斤,货值1190万元,没有发生大案要案,种子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有效规范。
南繁北联迈出坚实步伐,区域协作取得积极成果
早在2011年,河北省在海南省三亚市建设了南繁工作指挥部,开展日常南繁管理工作,积极协助国家南繁办做好河北省南繁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帮助河北省南繁单位办理种子检疫、生产许可证等手续,协调处理河北省南繁单位用水用地、种子运输、各种纠纷等30多起,挽回河北省单位经济损失500多万元,有力保障了河北省南繁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14年河北省成立了河北省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由河北省农业厅厅长出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由站长出任小组办公室主任,加强了河北省南繁管理工作。
2015年河北省海南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租用土地336亩,总投资1968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南繁单位和人员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南繁育种、种子质量种植鉴定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通过近几年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南繁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基地基础设施方面,河北省越来越多的南繁单位自己建立了固定的繁育基地,每年不断加大投入,用于基地种子晒场、仓库、加工机构、检验设备、农机具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品种选育方面,南繁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新品种选育速度。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每年通过南繁加代选育出的新组合约16.9万份,1997年至2014年8年间,河北省经过南繁选育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439个、棉花品种135个,占该两类作物审定品种的95%以上。南繁加快了农作物品种选育速度,丰富了品种类型,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种子繁制方面,保证种子数量和质量,有利于稳定种子市场。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南繁繁制种面积2107亩,繁制种总产量37.2万公斤,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944亩,繁制种总产量36.5万公斤;棉花制种面积77.5亩,繁制种总产量0.6万公斤,有效地保证了河北省供种数量,稳定了种子市场,为保障河北省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贡献。在种子种植鉴定方面,每年检测样品100份左右,通过种植鉴定,可在3月底之前完成冬季抽检品种的全部指标检测,对不合格样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处理。近3年来,抽检纯度不合格样品数占抽检样品数3%左右,有效防止了假劣种子下地,减少了因假劣种子坑农害农而导致的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南繁的同时,河北省并没有放慢京津冀联合制种的步伐,省种子站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协同发展的号召,京津冀沪渝五省市种子管理站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五省市站长磋商机制,不定期召开站长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新出台的种子管理工作重要政策和工作措施、重大种子违法案件,各省市互派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并探索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安排15个夏玉米品种、12个冬小麦品种的联合区试工作。
为促进新品种快速推广,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京津冀生态区小麦、玉米品种联合展示示范工作,展示示范小麦、玉米新品种100多个,成效显著。
作为农作物生命的源泉,回顾“十二五”,河北省种业改革发展成就卓著、惠泽燕赵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种业人感到无限自豪。展望“十三五”种业美好愿景,只要我们继续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扎实的作风、行之有效的措施投入工作,到2020年,全省一定能育成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河北省种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王万双)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 廊坊市 “大众冰雪进校园”正式开幕
- 2石家庄市新华区举行“学习十九大精神书画展”
- 3赵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演出举行
- 4乡村振兴开启美丽井陉建设新篇章
- 5攻坚克难促发展 扬帆启航新跨越——无极县教育
- 6高邑县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 7新乐市创新政治引领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 8邢国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 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