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政策要闻 正文

前南峪治山记(6)

时间:2015-07-09 23:13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治山,要拿出战天斗地的“拼”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前南峪治山用坏了数以万计的钢钎大锤,仅包扎伤口的胶布、纱布就用了一吨半

(三)

一位游客从村史中了解到这里曾经是荒山秃岭以及村民的贫困后发出惊呼:“现在这里这么美,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愚公之“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万千辛苦仍不改初衷。

郭成志说,前南峪的治山规划制定以后,村里人当即就投入了战斗。

前南峪人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严冬的考验,尽管凛冽的寒风吹裂了他们的皮肤,坚硬的岩石震破了他们的双手,他们的心却始终是热气腾腾的。

为了还原当年辛苦治山的场景,我们找来几位参与向大山开战的劳动者,请他们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郭俊刚,71岁,当年治山时是林业组的组长。郭成金66岁,刘小妮68岁,两个人都是当年“铁姑娘队”的队员。

“咋不苦啊,可为了填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就得苦干。”郭俊刚告诉我们,那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苦干。

披星戴月,一天四出工。早晨5点,顶着星星下地,8点收工吃饭,然后上工。中午12点收工吃饭,1点半上工。下午6点收工吃饭,晚上7点上工,晚上10点半借着月光回家睡觉。很多时候,中午饭就选在有山泉水的地方支锅做,玉米面饼子是最好的食物,吃得最多的是和着盐、掺着野菜的菜饼子。

在坚硬的岩石上用钢钎凿眼,震得手臂发麻,虎口开裂,缠上胶布接着干。

修地造田,小推车、手拉车一起上,到十几里远的地方去拉土,拉车人一天18车定额,没人肯落后,全是一路小跑。寒冬腊月,山风刺骨,哈出的气在眼睫毛凝成白霜,可拉车人头顶上总是蒸着一团热气。

老支书郭明耀,被滚下来的石头砸伤了腿,却说什么也不下山,人们只好连搀带背把他弄下山。可是,第二天一早,他又一瘸一拐上了山。

时任民兵连长的郭成志,在大雨连绵的日子里,率领民兵吃住在离村10里远的南山上,突击播油松。感冒发烧39.2度,喝碗姜汤,咬紧牙关继续挺着干。

从17岁就开始上山挑水、背石头的郭成金,后来当了民兵连副连长。她印象最深的是垫肩,“垫肩坏得太快,为了省钱,只好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她说,许多妇女长年累月地背石头,后脑勺上的头发都磨光了,如同“鬼剃头”,这竟成了前南峪妇女的标记。

刘小妮印象最深的是“山上托儿所”,“天天背着4岁的儿子上山,我到哪他就跟到哪。”

那时候,不管男女老少,有把子力气的都上山。老的垒石头,年轻的搬石头,男的搬大的,女的搬小的。带孩子的妇女就背着孩子上山,托儿所只好建在山上。“当时叫临时托儿所,可这一临时,就临时了四五年。”刘小妮说。

相关新闻: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
奋力推进妇女儿童事业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发言】高志立: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

河北省直机关首届文化艺术节举行汇报演出

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动员大会在秦皇岛召开

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动员大会在秦皇岛召开

赵克志许勤出席

共6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