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治山记(4)
治山,要有种勇于创新的“闯”劲
——把现代科技融入到不同时期的治山理念中,愚公也要用巧劲,要打开山门,请科技进山、人才进山
(五)
进入7月,前南峪山腰的板栗树上,已经挂满毛茸茸的果实。主管过村里几十年林果的郭俊刚说:“大专家王金章来之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王金章的名字,在前南峪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他是前南峪人心目中的科技财神。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前南峪的板栗树已经增加到13000多棵,可是结果子的只有2300多棵,每棵树只产一两公斤。正在石家庄开会的郭成志听说,唐山的迁西、遵化,每棵栗子树能产栗子十几公斤。
差距实在太大了,怎么办?打开山门,请科技进山!
打听到昌黎有个果树研究所,板栗管理技术过硬,刚当上村支书不久的郭成志便赶往昌黎,找技术、请人才。
请人才进山哪有那么容易。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又坐了“冷板凳”。挫折面前,郭成志没有退缩,他三赴昌黎,最终把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的农民技师王金章请到了前南峪。
来到前南峪后,王金章走遍了全村72沟、32坡,足迹遍布8300亩山场。
“前南峪现有的栗树必须动大手术,第一步就是整形剪枝。”王金章开出药方,改自由生长为实膛修剪,改实生繁殖为优种嫁接,改稀疏种植为适当密植。
一帮年轻人跟着王金章上了山。郭成志则做起后勤部长,负责从山下运送一切生活用品,而且和王金章一起吃住在山上。
第二年秋天,奇迹出现了:老树还童,新树挂果。修剪过的567棵树平均株产量达到了18.9公斤。
村民们惊讶了、信服了,争着请王金章传授技术、帮助剪枝。到1979年冬,全村1万多棵板栗全部修剪完毕,1980年仅板栗收入就增加了近70万元。
王金章初试牛刀,就让前南峪人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然而,真正让前南峪人震撼的,是科技在马峪沟南坡治理中发挥的神力。
马峪沟南坡是个坡度有五十度、占地近400亩的陡坡。在治山绿化过程中,村里人想当然地采取了和二三十度缓坡一样的治理方法,结果三次治理三次失败,为此损失了近百万元。
百思不得其解,村里最后只得请来专家,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改变株间距、行间距,安装排水系统,使排水和灌水结合起来。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 廊坊市 “大众冰雪进校园”正式开幕
- 2石家庄市新华区举行“学习十九大精神书画展”
- 3赵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演出举行
- 4乡村振兴开启美丽井陉建设新篇章
- 5攻坚克难促发展 扬帆启航新跨越——无极县教育
- 6高邑县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 7新乐市创新政治引领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 8邢国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 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