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政策要闻 正文

前南峪治山记(2)

时间:2015-07-09 23:13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图为前南峪。(河北日报资料片)

巍巍太行,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山,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大山。

在这里,流传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更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动人传说。

为了移山,老愚公矢志不渝、子孙相继,其精神已融入中华血脉。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愚公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燕赵西南,太行山深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邢台县前南峪村,村民们立下愚公志,几十年治山不止,书写着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过去,前南峪十年九灾,贫困落后。村里年轻小伙儿娶不上媳妇,闺女都嫁到了外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前南峪人在石头山上植树造林,建设经济沟,硬是把穷山沟变成了太行山区的绿色明珠,把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如今,前南峪生态优良,美丽富饶,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小康村。

咬定青山不放松——前南峪人把一面新时代愚公精神的旗帜,插上了太行之巅。

治山,凭的是百折不挠的“韧”劲

——半个世纪矢志不渝,一张蓝图绘到底。只要前南峪还在,就要把治山坚持下去,老的干不动了年轻的上

(一)

7月1日,天气出奇晴朗。前南峪上空白云朵朵,一阵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芳香,沁人心脾。

和村委委员王海书一道,乘坐缆车俯瞰前南峪村所在的浆水川,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尤其是前南峪村的10条大沟,竟看不到一片空地,绿海之中,由常青灌木栽植而成的“再造秀美山川”六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六个字,浓缩着前南峪人战天斗地的昂扬精神和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决心。

王海书年近50,爱人在村里开着家庭旅馆,每年能收入几万元。现在夫妻俩正张罗着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在邢台市买房。“我家只是平常户,在村里算不上富户。”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村庄,王海书说,前南峪现在是邢台市有名的富村,周边的村都羡慕。

从小贫穷,一年一年逐渐变富,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王海书很是知足。他说,这是村里几十年治山取得的成果,是几代人干出来的。

从前的前南峪,是浆水公社第一穷村!

前南峪人多耕地少,人均只有6分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十年九灾,一年到头,村民吃不饱肚子。每年麦收后,家家户户都要去山西,把小麦换成玉米,然后掺上野菜和把橡子、柿盖碾碎后的粉末,为的是能够吃得时间长一些。

现年90岁的郭明耀,是前南峪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回忆起1952年带领乡亲们治山垫地时的不易,老人眼含热泪。他告诉我们,每年麦子黄梢的时候,也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前南峪人就早早起来,提着筐篮去山沟里捡柿盖。那是柿子树结果时落下的又苦又涩的蒂,村里人十分之一的饭食要靠它来补充。到了秋天,山里橡子成熟了,村民们又匆忙去拾橡子,成口袋往家背。十里八乡流传着这么两句话:“面黄肌瘦南峪人,有女不嫁南峪村。”

1963年,7天7夜的瓢泼大雨带来了特大洪灾。乡亲们50年代勒紧腰带在山沟里筑成的蓄水坝、防沙坝被冲垮。分散在五六条山坡上,老祖宗留下的4000多棵板栗树、柿子树被连根拔掉2000多棵,剩下的2000多棵也有气无力地趴在了地上。

相关新闻: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
奋力推进妇女儿童事业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发言】高志立: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

河北省直机关首届文化艺术节举行汇报演出

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动员大会在秦皇岛召开

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动员大会在秦皇岛召开

赵克志许勤出席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