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社会民生 正文

本土奶为何顶不住进口奶冲击?养殖加工分离模式惹的祸(2)

时间:2015-01-15 21:55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牛、乳分离的奶源模式,导致奶农被迫承担乳企转嫁的市场风险

“从表面看,是进口奶激增导致市场大幅波动,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我国奶牛养殖业落后的牛、乳分离奶源模式。”资深畜牧业专家、秦皇岛现代农业发展协会秘书长刘天健分析,2013年看起来是奶荒,其实是新西兰奶源进口受限,加工企业都跑去抢国内的奶源,一时间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奶荒。而当2014年进口奶源价格持续下跌的时候,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自然就会“变心”,抛弃国内奶源。

刘天健介绍,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奶农和乳企是合作关系,一体化经营。以恒天然为例,奶农通过合作社形式入股,共同开拓市场,利益共享让国外奶农积极性更高,市场上的风吹草动能够迅速地反馈到养殖终端。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各环节利润分配较为合理,因此养殖数量和产量也比较稳定。而国内的形式则大不相同,奶农和乳企是博弈关系。牛怎么养,养多少,奶农做主。而奶卖多少钱,要多大量,则由乳企说了算。

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乳业产业链条中,乳企逐渐走向集团化,垄断地位更加凸显。乳制品市场发生波动时,乳企为了保持竞争力,保证市场占有率和自身利益空间,往往要压缩其主要生产成本——生鲜乳的收购价格,将风险转嫁给奶牛养殖者。奶牛养殖者则无法降低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只能承受乳企转嫁的市场风险,利润空间被挤压。

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在我省,从2002年至今,每公斤奶牛饲料的价格从1.7元涨到3.4元,2014年较2013年同期上涨了30%,而人工、水电费、运输等费用也有较大涨幅。目前,我省部分奶牛养殖场(小区)效益明显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近期,省畜牧兽医局已组织8家在我省收奶量较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召开协调会,了解其生鲜乳收购情况,并倡议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稳定生鲜乳收购秩序,确定合理收购价格,保障奶农合理利益。“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一位业内专家分析。

相关新闻:

百度地图Q3城市拥堵排行榜:石家庄治堵效果显著 较Q2下降6名

2017长安汽车杯·青春愉悦跑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跑

2017年中国·承德国际烟斗艺术展即将盛大开幕

【绿色发展看河北】保定大力实施“绿满太行”攻坚行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为抓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