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社会民生 正文

江水来处绿意浓——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水质保护探访(2)

时间:2014-07-29 14:00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淅川造林面积连续六年河南第一,森林覆盖率已达45.3%

植树造林,能够减少土壤浸蚀,构筑水质保护生态屏障。近些年,淅川植树造林成绩斐然。

7月22日,马蹬镇农民石廷乐和其他造林专业队员吃过早饭,便开着运水车,到凤凰山造林基地给树木浇水。这片原本一毛不拔的荒山上,已栽满青绿的树苗。几年前,石廷乐和十几名群众组织了一支造林专业队,一年四季专职造林护林。经过几年努力,他已造林8万余亩,绿化了50余座山头。像石廷乐一样,爱绿、植绿、护绿,已成为每个淅川人的自觉行动。

为破解“年年种树不见树”难题,该县大胆尝试,采取合同造林的形式,与乡镇林站或造林大户签订荒山造林合同,县里依据造林成活率兑现造林资金。针对山区造林难度大的实际,淅川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和培育造林专业队,使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目前,全县活跃着35支专业造林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汤禹二山一片翠绿,干渠两侧翠屏千叠,排排树木染绿渠首,条条绿带环绕丹江……在淅川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该县已连续6年造林面积居河南省县级第一位,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2.5%提高到目前的45.3%。目前,淅川已沿丹江口库区筑起百里“绿色长廊”,该县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玫瑰连片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种质基因库。

种植金银花、茶树、湖桑,每年少用传统氮肥2000多吨

“我们一家5个人都在基地干活,锄地、采摘都按工付钱,这可比起光种地划算多了。”7月22日,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民高志秀在金银花基地边锄草边说。

金银花根系繁密发达,种植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具有独特的固土保水作用,成为当地首个保水质、调结构、促民富的农业示范项目。淅川专门出台了扶持金银花发展的奖励扶持措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金银花种植的快速发展。

在唐王桥村的示范带动下,淅川金银花种植已扩展到15个乡镇,形成了集种植、烘干、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产值达9亿多元。

绿油油的茶叶,黄灿灿的金银花,随风摇曳的湖桑,环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正当时。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要求,淅川努力实现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新发展生态农业18万亩,其中湖桑4.5万亩、茶园3.9万亩、金银花3.1万亩,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我们扶持源科生物等企业研发、推广生态有机肥,引导、鼓励渠首农民使用生物肥、复合肥,有效保护了水质。”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介绍,如今在淅川县,茶叶、蔬菜、湖桑“吃”的都是生态有机肥,全县每年减少传统氮肥用量达2000多吨。

相关新闻:

百度地图Q3城市拥堵排行榜:石家庄治堵效果显著 较Q2下降6名

2017长安汽车杯·青春愉悦跑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跑

2017年中国·承德国际烟斗艺术展即将盛大开幕

【绿色发展看河北】保定大力实施“绿满太行”攻坚行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为抓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