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深度聚焦 正文

【纵横谈】消除科研腐败势在必行

时间:2014-10-15 13:41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蔡晓辉

7名教授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两千多万元的消息让人震惊,科研经费腐败和其中的“潜规则”再次被翻出台面,其间利益输送方法花样百出、令人咋舌。在这7人当中,“中国最年轻院士”李宁的被批捕最令人惊愕和痛心。李宁是国内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曾培养出中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

科研经费领域里的腐败现象并非新话题,科研项目沦为“个人提款机”亦非一日之寒——在科研圈,甚至有“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之说。圈子里的说法或许只是对一些个案的总结,但以下两组数据,确让人们看出科研经费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一组数据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和原始创新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100多倍。据去年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全社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10298.4亿元,已高居世界第三位。而据新华社2013年12月10日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3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5位,较2012年下滑一位。

第二组数据反映的,是科研经费跑冒滴漏问题之严重。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约四成,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半月谈》杂志在去年6月披露有关不成文的潜规则:科研项目经费申请下来后,首先是申请人提取5%到10%作为个人提成;15%作为科研人头费,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费和论文发表费;还有一部分用以填补当初申请项目所耗费的“公关费”和专家评审费,以及作为项目中期评审和验收的费用,剩下的才能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本身。

显而易见,正是由于科研经费管理的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才让各种潜规则大行其道,导致实际投入严重缩水,让科研创新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而考察以李宁为代表的7名教授的“倒掉”则可以发现,粗疏的管理正是他们敢于、能够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重要原因。当“吃经费”成为“科研江湖”的一个潜规则,科研和学术生态就会遭受严重破坏,“李宁”们的倒下就有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由此给科研创新事业造成的危害,恐怕一点也不亚于单纯的经费使用不当。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一次发布会上连说两个“愤怒”,以表示对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恶性问题”的痛心和震惊。有关专家学者也不止一次建议,应尽快全面改革科研管理体系,消除科研腐败。而李宁这样一位曾经的优秀科研人才的倒下则再一次说明,全面深化相关改革、彻底消除科研腐败,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相关新闻:

河北美术学院曲阳石雕创作实践启动仪式开幕

共享单车现身美国华盛顿 骑行费用为半小时1美元

传授直播技巧 一高校开设“网红学院”引争论

武汉一大货车同一地点加塞66次 扣分达180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