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公共“实验室”催成果转化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沙盘。
阅读提示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如何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上实实在在的产品,一直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1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成功经验,批准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等22个科技园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单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12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23家,累计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602个,获得国家专利522项,实现销售收入393.08亿元,税收19.8亿元。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就转化科研成果177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河北高校有何借鉴意义?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河北日报记者 王敬照
“四级跳”模式促成果转化
6月13日,在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装配车间里,十几名技术工人正在对他们生产的双盘水松纸激光打孔机进行最后调试。“这是我们的专利产品,可以对香烟的过滤嘴用纸进行快速打孔,效率是普通设备的8倍。”公司技术总监卢飞星告诉记者,国内已经有超过60%的烟草企业购买他们这款产品。“我们公司最初是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那时还只是一个作坊式的加工车间。”卢飞星介绍,2002年,华工激光搬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公司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园区70%以上的企业都与华中科技大学有着紧密联系。”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学武表示,园区利用高校技术人才优势进行平台创新建设,架起高校和市场间的桥梁。
作为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把园区划分为孵化区、加速区及产业化区,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企业成长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园区探索实行了‘四级跳’模式。”常学武介绍。
据介绍,第一级跳,在校内构建产品研发平台,形成市场需求和产品开发的对接,提供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成果,孕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种子”。第二级跳,在学校周边建立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提供企业孵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推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第三级跳,在科技园内建立产业园区,采取资产重组、引资扩股的办法,形成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群。第四级跳,通过股权转让及资源优化,有计划地将企业的股权转让给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股东;同时实现学校资本的战略性退出,用于支持新一轮的产品研发和企业孵化,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四级跳”培养模式,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闯入中高端数控市场。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智能IC卡系列产品进入通信、社保、税控等重要业务领域……
今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鼓励师生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兼职创业,并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对院系工作的考核。“我们相信科技园将来会转化更多的科技成果,培育更多的教授级企业家和学生老板。”常学武说。
共享研发平台集纳创新力量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连续光纤激光器,最大功率可以达到1万瓦,在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能够生产。”6月13日,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应用工艺室里,公司副总经理卢坤忠博士指着展台上的一款产品介绍说,研发这一产品,得益于科技园研发平台的有力支撑。
“对初创的科技型企业而言,由于受资金等原因限制,很难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对于这家“海归”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卢坤忠表示,“园区拥有光电子行业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我们回国创业的最佳选择地。”
由此,科技园和学校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了锐科公司研发新产品的实验室。而园区内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条,让他们可以直接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快新产品的产业化。据了解,锐科公司先后研发出10-100瓦脉冲光纤激光器和50-4000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两大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在光纤激光器领域的空白。
不靠楼宇,靠整合大学内各学科资源和研发平台来吸引企业,是大学科技园的特色。
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目前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85个,其中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全部面向园区企业开放。此外,科技园区还拥有7个校企共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测试中心。仅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就为54家企业提供服务376次,为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研发问题350次,促进43家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专利58项。
优越的研发平台、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让科技园吸引了众多产业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固体紫外激光器第一人”的徐进林博士,就是由园区企业华工激光从国外引进的。他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军人物。目前,园区有国家“千人计划”8人。
除了提供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还结合科技型企业需求特点,打造了“9+1”模式,即“九家单位同时服务于一家企业”。九家单位涉及会计、税务、法律、风投、证券公司等各个方面。通过服务外包,让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与市场的开拓上,重点进行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截至2012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123家,其中上市公司6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3.08亿元,税收19.8亿元。园区企业60%以上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形成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成了世界瞩目的‘硅谷’,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光谷’。”常学武对此信心满满。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