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缘何遭家长质疑?担心视力、书写等(4)
单纯依靠技术
无法促进教育变革
其实,“电子书包”的质疑在国外也同样存在。
“每童一机”计划在秘鲁的失败,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该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发起,借由生产接近1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让对这项计划有兴趣的国家提供给儿童使用。近年来,秘鲁教育部在全国8300所学校共分发了98万台儿童笔记本电脑。由于采用定制的操作系统,兼容性很差,再加上没有人来培训教师,秘鲁“每童一机”计划效果很差。根据泛美开发银行的调查发现,秘鲁儿童的数学、阅读水平以及花在功课上的时间并没有显著提高。秘鲁教育部部长承认:“我们虽然给学生配备了电脑,但是没有准备好教师……教育部没有指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每童一机’不像发糖一样简单。”
难道问题的中心出在儿童本身?“每童一机”的主席尼古拉斯说:“什么是教学转变?不是让教室变得更好,不是使用最新的教学技术,而是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水平,这才是教学任务的中心。”其实,美国在2006年就已经提出“没有对教育万能的技术”这一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副教授表示,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单单依靠技术并不能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完成驾驭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只有技术,而没有形成正确的理念和认识,教育和课堂就是冰冷的空壳,无法达到有效整合技术促进教学的目的。技术是一种手段,如何服务于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更多辛苦,去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去理解和“读懂”信息技术教育。
在日前召开的“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阶段总结与研讨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罗志刚认为,移动学习是发展趋势,这种智能学习终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们表示,数字资源开发、数字学习方式变革正在进行深一步的拓展。电子教材、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够带给学生、老师们更广阔的学习、教学空间,教学理念要随着年轻教师的成长不断更新。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界普遍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