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最高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
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法发〔2022〕32号)。
《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就依法严格执行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保护与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衔接作出了规定,旨在为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意见》共10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明确了司法机关在办理教职员工犯罪案件中适用从业禁止、禁止令规定的具体规则。《意见》规定,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教职员工实施前述规定以外的其他犯罪,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判决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或者依照《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其适用禁止令。
二是规定了在教职员工犯罪案件的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应当向教育行政部门送达裁判文书。《意见》规定,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三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被告人单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必要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裁判文书转送有关主管部门。因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等原因,不宜送达裁判文书的,可以送达载明被告人的自然情况、罪名及刑期的相关证明材料。
三是明确了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与犯罪教职员工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处理、处分和处罚的关系。《意见》规定,教职员工犯罪,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后,所在单位、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处分和处罚。符合丧失教师资格或者撤销教师资格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
为切实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突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意见》还明确,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实际控制人犯罪,参照本意见执行。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将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教育行政部门,准确执行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和《意见》的有关规定,准确适用、严格执行从业禁止制度,对师德严重违规问题“零容忍”,净化校园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新闻:
看图学习·新征程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雄安新区发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三年计划
- 2河北一地招聘教师!最高发放70万元购房补贴
- 3河北省评出基础教育精品课1000节,看看有你母校
- 4河北省入冬进程图来了,你那里入冬了吗?
- 5河北张家口:卖房一年内重新购房可退个税
- 6考生注意了!河北省这项考试延期
- 7河北最新招聘信息!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
- 8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白骨顶鸡“打卡” 衡
- 1总投资1166.6亿元!石家庄市507个重点项目集中
- 2河北石家庄市“一站式”社保服务提效能暖民心
- 3石家庄共享助力车启动新一轮头盔换新工作
- 4河北石家庄:缤纷活动育才智 知行合一促成长
- 5河北省首次开启中欧班列“公铁海”联运新模式
- 6揭秘!石家庄工务段钢轨“女探花”的“包包”里
- 7微视频|石家庄无极:“四好农村路”编织美丽乡
- 8深泽县组织开展2022年石家庄市“进百校”线上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