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军政大学——为新中国输送大批军事人才
华北军政大学的校门。
当年叶剑英在南新城村的居所。
华北军政大学的教材和校刊。(王律珍藏)
1948年7月1日,朱德、聂荣臻等出席华北军政大学的开学典礼,并检阅了部队。 (资料图片)
70年前,肩负培养我军中高级军事人才重任的华北军政大学在获鹿县(今鹿泉区)南新城村成立。当年,这里是解放军的最高学府,也是解放军最早进行正规化、综合性教育的军校之一,先后向全国各大战场输送军政指挥人员等4.6万余名,为我国解放事业、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村庄里成立“大军校”
1948年春,全国各个战场的形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随着全国规模战略反攻的到来,迫切需要大批中高级指挥人才补充军队。
在向西柏坡转移途中,中央经过多次酝酿,决定要按照办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的办法,在华北创办一所大军校,不仅要直接为解放战争服务,培养、输送正面攻坚战军政骨干,还要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国防建设着想,为我军未来的正规化建设培养人才。当时在华北,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联成一片,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并成立了华北局、华北军区等机构。华北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解放区,对于全国的解放战争极为有利。中央明确要求,“委托华北局创办大军校……决定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步兵学校,晋冀鲁豫军政大学、陆军中学、青年教导团合并,组建华北军政大学。”
《中共中央西柏坡大事记》记载:1948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华北军事政治大学,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副校长肖克,副政委朱良才,校址设在石家庄附近的南新城。
那是1948年5月的一天,刚刚来到西柏坡的毛泽东对叶剑英说:“今后的战争规模将越打越大,我们的干部大部分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需要重新学习。中央决定在华北办一所军政大学,想让你去当校长兼政委,你看怎么样?”
“中央这个决定是对我的信任,我没有意见。只是多年没做这项工作了,我担心完不成任务。”叶剑英说。
“我们研究过了,认为你能胜任这项工作。中央决定调华北军区的肖克给你当助手,你们都有办学的经验。”毛泽东说。毛泽东还明确提出办学宗旨: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叶剑英常将这句古语挂在嘴边。所以,接受了中央任命的他深感使命神圣,立刻星夜赶赴华北军政大学校部所在地南新城村走马上任,着手组织军大的工作机构及配备各级领导班子等,开始了他两年多的军校生涯。
1948年6月11日,这所源于抗大二分校,由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两大军校合并组成的华北军政大学正式成立。7月1日下午,华北军政大学隆重举行庆祝“七一”暨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及华北、华东、中原等地区的人民解放军部队代表出席了大会。朱德、叶剑英等乘坐吉普车,检阅了步兵方队和坦克车队。
创新办学积累教学经验
学校成立初期,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经历各不相同。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对全校学员进行考核和分科编队,到8月底,全校学员编成8个大队和3个直属队,另外还有一个步兵学校,共有学员12186人。分科编队后,全校人员从组织上走上正轨,保证了学校的工作和学习沿着正规化方向前进。
学校第一期招生计划,就要培养团级以上干部500人、营级以上干部1000人,炮兵、工兵、参谋、摩托专业和政工干部各500人至600人,总计招收学员近5000人。这样的人数,相当于当时南新城村总人数的3倍多。为解决全村人口的“超载”问题,老百姓把好房子都让给军校学员来住,还腾出村西大场给部队训练,并共同修建了村西的大礼堂,供学员培训讲课和文艺演出。
叶剑英校长带领全校干部和教员打的第一场“硬仗”,就是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建校之初,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员授课也无从下手,为了解决“教材荒”,叶剑英首先让大家收集国内外军校的基本军事教材,并结合军大的教学目的组织重新编写。在编写战术教材的过程中,又抽调一部分教员奔赴前线战场,观摩实战,将实际作战经验补充到教材中去。就这样,全校很快有计划地编译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为全校教学打下了基础。
教员不足是开学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开学伊始,全校能讲课的教师仅36人,缺额高达四分之三。面对如此巨大的师资缺口,叶剑英校长果断提出了“搬师请贤”的想法,即从敌人阵营中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有真才实学者任教。经过多方努力,300多名具有一定军事理论水平和技术专长的国民党各级军官陆续来到石家庄,步入华北军政大学的校门,为军政大学服务、为革命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也为华北军政大学的建设作出了更多贡献。
1948年10月,叶剑英在一次动员教员和干部加强学习会上提出了华北军大的教学理论:“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这一教学理论的提出,进一步阐明了军事学院的历史使命,对教员治学和学员集中精力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石办学培养英才近五万名
1949年7月1日,在华北军大建校一周年之际,中央和军委领导对学校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关注和好评。毛泽东题词勉励全校师生:“为着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为着保卫人民共和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朱德也题词祝贺:“你们开展了很多工作,收集了过去的战争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训练了一部分教员,教育毕业了一大批学生。这是你们与全体教职员努力的结果。你们的教育方法,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打起了国防教育的新基础。望你们在这个基础上面再努力进行,真正建立起新的国防教育的军大。预祝你们成功。”
北平、天津相继解放后,华北军政大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军事学府。
为适应全军整编和正规化建设的需要,1950年9月,华北军政大学改为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华北军政大学光荣完成历史使命后,200余名教员跟随刘伯承到南京创办军事学院,一部分到北京参加训练总监部的建设工作,大部分军事教育骨干留在石家庄组成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后几经演变,成为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华北军政大学在石家庄办学的两年多时间里,克服教学器材和物质条件差等困难,甚至在敌机不断空袭的情况下办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先后向华北和全国各战场培养、输送各兵种骨干和初、中、高级军政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4.6万余名,培养军事、政治、文化教员1000余名,研究和编写教材80余种,实践并总结出一套举办军事院校的丰富经验。作为人民战争的产物,华北军政大学成为新中国军政干部的大学校,为许多学院输送过教学骨干,对促进解放战争进程和军队建设,争取全国胜利早日实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记者杨惠玲、王律/文 张晓峰/图)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舒化新品闪亮登场!冬奥明星实力打call !
- 2新华社评论员:弘扬报国志 建功新时代
- 3辛识平:奋斗,最实在的人生脚本
- 4新华时评:致咱当兵的人
- 5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 6习主席亚非之行有“四新”
- 7坚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
- 8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