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组工系统须以“实”破“形”
组织工作是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组织系统内过度追求“形式留痕”、报表满天飞、任务时限急如星火的现象,让基层组工干部疲于应付,消耗了大量本应用于深入调研、联系服务群众、抓实党建的精力和时间。这种“积重难返”的惯性,已成为影响组织工作质效、挫伤基层干部积极性的顽瘴痼疾。破除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已成为组工系统必须直面并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
形式主义之弊,基层感受最深。名目繁多的统计报表、循环往复的数据填报、层层加码的“工作留痕”,犹如一道道“数字迷宫”和“指尖上的枷锁”,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许多干部反映,工作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白天填表格、晚上整材料”成为常态,而真正的主责主业——深入一线考察干部、扎实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细致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反而被迫挤压。这不仅导致工作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更助长了“虚”风、扼杀了“实”劲,与组织工作追求精准、科学、高效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
为基层减负,首在“精准施策”,向冗余的报表和繁琐的流程“开刀”。上级组织部门应率先垂范,对要求基层填报的各类报表、统计项目进行一场彻底的“清、减、并、转”。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合并的予以合并,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数据的绝不重复索要。要建立报表清单管理和准入制度,杜绝各部门条线随意向基层派活。检查考核工作亦然,必须从重“痕迹”转向重“实绩”,多看干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党组织发挥了何种战斗堡垒作用,少看表格做得是否精美、台账堆得是否齐整。
为基层减负,重在“时间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工作节奏。“上午发通知,中午就要报”、“周五发通知,周日就要报”的“急性病”亟待根治。组织工作的政策性、程序性、规范性极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基层有时间去理解消化、调查研究、稳妥落实。部署工作必须预留合理的响应周期和操作时间,充分考虑到基层的实际困难和复杂情况,避免“一刀切”的紧急任务打乱基层工作节奏,迫使下面只能仓促应对、甚至弄虚作假。尊重时间规律,就是尊重工作规律,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为基层减负,贵在“久久为功”,以机制建设巩固减负成果。减负绝非一时一地的临时行动,而需要常抓不懈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倾听基层呼声的反馈渠道和效果评估机制,将基层的感受作为衡量减负成效的重要标尺。要树立崇尚实干、讲求实效的鲜明导向,保护和激励那些心无旁骛抓主业、沉到一线解难题的干部,让“形式主义无用、实干担当有功”成为组工系统的普遍共识和文化氛围。
“积重”虽难返,但“必返”之志不可无。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考验着组工系统的决心与智慧。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形式主义亮剑,用务实的作风为基层松绑赋能,才能让组织工作回归本源、焕发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行动,就从现在开始。(王凯)
相关新闻:
中西医联合防治老年虚弱·石家庄站,白云山花城药业助力圆满收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