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眼中的王新法:矢志不渝 千里之外“拔穷根”

王新法,石家庄灵寿县人,2013年千里迢迢赴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4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带领村民拓宽村道10多公里,架设桥梁6座,劈山炸石修建山道5公里,把村通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带领乡亲们开发的生态茶园,使全村的人平收入突破了6000元。
3月1日,历经四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记者来到薛家村,见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听她们讲述关于王新法的点点滴滴。
不负光阴 执着于干一番事业
走进王新法的住所,目之所及是一张简单的办公桌,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仿佛他从来都不曾离开。
“老王是一个不肯荒废光阴的人,更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35年的共同生活,没有人比孙景华更了解王新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想干一番事业,想帮助山区人民‘摘穷帽’‘拔穷根’。”
孙景华告诉记者,一开始得知王新法要千里迢迢赶赴湖南义务扶贫的想法时,她也觉得无法理解,但了解到他全部的想法后,她还是“放”他去了薛家村,一个千里之外的贫穷山区。
在女儿王婷的记忆里,父亲永远是忙碌的。这种忙碌,在他到了薛家村以后,变得更为经常了起来。2013年她生孩子,父亲没回家;2016年8月,母亲住院,父亲也没回家。
“父亲是一个太执着的人,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从来没有动摇过。”王婷说,她不能完全理解父亲,但却尊重他的选择。
语言不通,他拼命学习,饮食不习惯,他努力克服……在薛家村,他用了半年的时间去了解村情民意,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四个“三年计划”,向着全面脱贫和富民强村的梦想不断迈进。
然而,正当他执着的事业迎来勃勃生机的时候,王新法却累倒在扶贫一线。
26日上午,王新法追悼会现场,很少流泪的村支书覃遵彪泪流满面,“老伙计啊,村里有67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最后只剩4户就要脱贫了。在这节骨眼上,你怎么就这么狠心离我们而去?”
渫水呜咽,东峰俯首。
“老王是一个执着、脾气很倔的人,他认准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下去。现在,他抛下我们,自己走了。”说到此处,孙景华早已泣不成声。
[1] [2] [3] 下一页 尾页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