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深度聚焦 正文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

时间:2016-12-08 17:37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

11月12日,2016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在石家庄高新区火炬广场鸣枪开跑。记者 耿辉摄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6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中,参加迷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记者 耿辉摄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

石家庄“跑者大本营”部分跑步爱好者合影。王京华供图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阅读提示]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马拉松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也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免费送名额,变成了受热捧,甚至报名都需要“秒杀”。全国各地正在掀起一股马拉松热潮。今年4月至今,仅我省各地就举办了8场影响较大的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为何突然如此风靡?我们身边的马拉松爱好者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马拉松之路是如何开始的?面对这项起源于西方古代战争的极限运动,马拉松爱好者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又给参赛者和举办城市带来了什么?

不止是年轻人的运动

“2013年初,公司业绩不是很好,当时自己压力特别大,工作状态不太好,效率低,心情也很差。后来我就坚持每天早上起来跑步,跑着跑着,居然发现心情也越来越好,工作状态和抗压能力也提升了。于是,我就一直坚持跑步,从短距离到长距离,大概不到一年,我就可以跑三四十公里了。”

孙学磊感觉跑步是一项让人充满正能量的运动。“在路上跑,见到其他跑步的,彼此会跷起大拇指喊一声加油,跑着跑着会认识很多跑友。通过跑步,我的心态也会变得很积极,感觉所有困难都能克服。”

那之后,从长跑里尝到“甜头”的孙学磊就再没停下脚步。从2014年到2016年,他连续三次参加了石家庄马拉松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在早晨最少跑10公里,周末会跑到30公里以上。这样基本上一周的跑步量是100多公里。可以说,长跑给了我强健的体魄,更给了我对生活的坚持、乐观和激情。”孙学磊说。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现实中的马拉松不是一个只属于年轻人的项目,而是更多的属于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的项目。”石家庄市马拉松资深爱好者刘兴文分析。

相对于其他运动来说,长跑略显单一和枯燥,因此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不像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那么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即便是单纯的身体锻炼,他们的第一选择也会是健身房,而不是室外长跑。而许多肩负着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的中年人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相对于年轻人,他们更加保守,对他们来说,最简单、有效、低成本的运动项目就是长跑。

目前,仅石家庄规模最大的跑步组织“跑者大本营”,就有会员35800多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更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加入到跑步大军中。

赛事从冷清到井喷

“刚刚结束的2016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14769名跑友参赛,人数和规模不仅创下石家庄马拉松史上新纪录,也是石家庄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大的体育比赛。”石家庄市路跑协会主席王京华告诉记者。

“即便在全国范围内,今年的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从规模到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王京华自豪地说。

事实上,仅仅几年前,这项赛事只是一个由跑步爱好者发起、仅有26人参加的业余马拉松比赛。

2009年元旦,石家庄长跑爱好者“踏浪”通过网络组织了一次石家庄长跑爱好者绕二环跑一圈、全程约43公里(与马拉松的里程非常接近)的比赛,关门时间为5小时。那次比赛共有26人参加,其中6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成为“石马”的处子秀。那次比赛后,“踏浪”还和参赛选手、志愿者共同发起成立了石家庄最早的跑步爱好者组织——“跑者大本营”。

“踏浪”,其实就是王京华的网名。

而后,每年新年第一天,都成为“石马”雷打不动的举办时间。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推广,“跑者大本营”的会员不断增加,“石马”的参赛人数和奖金也逐年增多,进而在国内马拉松圈有了初步的影响力。在跑步专业杂志里,当时的“石马”被定义为“国内新年第一马”。

“随着全民健身的推广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从2014年开始,马拉松热席卷全国。北京、南京、西安、杭州等六个古都城市举办了各自的马拉松。从紫禁城的碧瓦雕檐,到秦淮河畔的金陵胜境,再到长安城下的汉唐精神,一场马拉松让各地的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读懂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京华告诉记者。

2015年更是国内马拉松赛事井喷的一年。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国各地仅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就有123场,加上各种民间赛事则超过200场。

“在这种大环境下,2016年举行的第八届‘石马’,已经具备了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正规马拉松赛事的条件。”王京华说,为了做好筹备工作,2016年的“石马”开跑时间从元旦改到了11月。

“出乎我们的意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2016‘石马’就吸引了近15000名爱好者报名,如果算上‘半马’参赛者和5公里迷你马拉松参赛者,人数接近2万。”王京华介绍。

从26人报名到近两万人(含半马)同时开跑,从沿着二环简单绕城一圈到石家庄与正定古城之间的国家A级马拉松赛道,石家庄马拉松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业余到专业,从地方到国际的转变。

不仅仅是石家庄,从今年4月到11月,包括“石马”在内,我省各地就举办了2016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2016首届唐山国际半程马拉松赛、2016承德国际马拉松赛等8场影响较大的马拉松赛事。马拉松比赛的热潮,正在全省范围内形成。

“有人说,一个城市是什么样,它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就是什么样。一场马拉松,会因城市的气质打上深深的烙印。‘石马’同时具备了运动与历史结合、体育与文化互补的特征。石家庄马拉松如今也跑出了国际范儿,也让石家庄的跑者们为之自豪。”王京华评价。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一场马拉松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马拉松比赛参与度高、赛事组织相较其他体育比赛也较为简单,但其背后带动的经济效益却不容小觑。以杭州马拉松为例,组织方通过赞助、冠名等各途径获得2000余万元的收入,毛利达到67%,比赛起点黄龙体育中心附近的酒店入住率比平时翻倍。由跑步健身衍生的服装、配件等潜在消费需求,更是难以估量。”王京华说。

不断扩大的马拉松爱好者群体,和不断完善、增多的马拉松赛事,让马拉松这个曾经很多人感觉遥不可及的项目,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拉松热”的隐忧

11月12日上午11时许,2016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正在进行。

对大多数选手来说,此时的赛程已经过半,体力到达极限的选手们在咬牙坚持着。

42岁的参赛者、石家庄马拉松爱好者朱清波的脚步却越来越慢。最终,他停下了奔跑,慢慢走出赛道、走向休息区。此时,他已经坚持了近3个小时,完成了34公里的比赛。

“实在觉得不行了,呼吸有点跟不上,已经接近最快心率了。”朱清波显得有些懊悔,但马上话锋一转,“也没什么,虽然马拉松提倡拼搏精神,但也要懂得适时放弃,不要受伤,更不能出现危险。”

作为参加长跑时间超过8年的马拉松爱好者,这已经是朱清波参加的第16场马拉松比赛。原本经验丰富、实力不错的他,却在这次的“石马”中未能如愿。“主要是前一段时间确实太忙,没有系统地训练准备,没调整好状态。马拉松毕竟属于极限运动,即便像我这样的‘老手儿’也有状态不好、完成不了的时候。”朱清波感慨。

朱清波并不是“石马”中途退赛的个例,整个比赛途中,有不少选手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完成比赛。幸运的是,由于后勤、医疗保障得当,此次参赛的选手们并没有出现受伤或危险的情况。

但这并不能完全掩盖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背后存在的各种伤病可能和隐患。事实上,在近年来愈发火爆的各种马拉松赛事中,选手途中受伤、晕倒甚至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今年3月举行的广东清远马拉松赛,就出现了一组让人担忧的数据:近2万人参与的比赛中,参赛者接受救治多达12208人次,送院治疗17人,危重症5人,3人入住ICU,2人进入心内科。

因大面积出现伤病情况而意外“走红”的清远马拉松赛已经被网友评为“最受伤马拉松”。有些网友甚至评价道:“这是险些赔上性命的马拉松,可以竞争历史上最残酷极限马拉松。”

清远马拉松赛并不是唯一出现危险状况的国内马拉松赛事。在今年4月举行的武汉马拉松比赛中,2万多名跑者参赛,有4000多人出现肌肉拉伤、抽筋、肌肉酸痛等症状接受治疗。2014年昆明举办马拉松赛当天,气温高达30℃,比赛照常举行。在1890米的海拔和酷热的环境下,共有10名参赛者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其中1人死亡。

经过对公开报道的梳理发现,近三年国内马拉松比赛中猝死的跑者人数至少超过10人,而比赛中受伤的跑者更是比比皆是。记者调查发现,在猝死、受伤的背后,是大量平时缺乏锻炼、长跑能力不够的跑者,为了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惜冒险一试。

与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低门槛不同,国外的马拉松赛事门槛则要高很多。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为例,参赛门槛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想获得波士顿马拉松赛的参赛资格需要达到报名成绩,最近两届甚至要求18至34岁的男性参赛者成绩在3小时5分以内,女性3小时35分以内。和波士顿马拉松相似,巴黎马拉松赛也要求参赛者出具20公里长跑证明。

“马拉松运动投入少、门槛低,因此被许多人视为锻炼身体、挑战极限的一项运动。但作为极限运动的一种,马拉松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低门槛也造成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不够专业的爱好者不懂得运动规律、科学锻炼,就容易发生危险。”来自保定的资深马拉松爱好者郑正告诉记者。

从开始跑步至今,郑正已经参加了超过80场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在他看来,除了选手自身原因外,许多赛事组织、管理、后勤和医疗保障的不规范,也是马拉松赛事进一步发展的隐忧。

“比如2015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后30公里补给的食物就很少,其实最后10公里最需要补给,否则就容易造成低血糖休克。”郑正说,“再比如2013年的北京马拉松引发的‘如厕风波’。由于赛事组织者设置的流动厕所和公共厕所数量不足,不少选手只能在比赛中‘就地解决’,有的甚至在故宫红墙下小便。”

“与之相比,国外的马拉松赛事,从赛事组织、风险评估、应急医疗团队保障方面,都要更专业一些,这也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郑正说。

除马拉松兴起时间短、缺乏赛事举办经验外,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不够专业,也与赛事运营水平参差不齐有紧密关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能盈利的马拉松赛事大概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等少数几个城市的比赛,大多数赛事运营方是收支平衡或亏损状态。

“与国外城市马拉松赛的主办方多为社会体育团体不同,国内城市马拉松赛多由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及体育文化公司共同举办。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为了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而商业机构则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报名费收入及商家赞助。”

该运营商表示,马拉松赛当下俨然成了未来国内体育产业中可以产生巨大红利的“风口”之一。但在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面前,主办方的组织管理经验及运营水平仍需提高。“一味追求规模,只会拉低赛事质量,增大赛事风险,从而影响赛事的商业价值。”

11月12日清晨,石家庄火炬广场。

初冬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广场上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8时30分,随着一声发令枪响,来自6个国家以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5000名选手正式开跑。

经过耐力和勇气的双重考验,最终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成敬斋以2小时32分06秒夺得男子组全程马拉松赛的桂冠,来自吉林长春的张淑晶则以2小时58分49秒的成绩获得女子组全程马拉松赛的冠军。

与这些半专业级选手相比,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数目庞大却热情高涨的普通马拉松爱好者们:他们有的身披“超人”战袍,有的扮成“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他们中有参加迷你马拉松的不满7岁的儿童,也有年过六旬却身形矫健的老者……

冲过终点后,26岁的李景涛两腿一软,一下子瘫在地上。他拒绝了志愿者们的搀扶,缓缓地躺下去,大口地呼吸着。

李景涛望着天空,张开双臂,任由身体躺成一个“大”字。

“太累太累了,冲过终点时,我本想大吼一声,却根本没有力气。但是又太爽太爽了,那种轻松和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情无法给予的。”几天后,李景涛如此回忆当时的感受。他说,这次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作为他人生中完成的“首马”,让他永生难忘。

5小时18分21秒,即便在业余马拉松圈子里,这也算不上一个多么耀眼的成绩。但对李景涛来说,这却是他“马拉松梦想的第一次实现”。

更让李景涛感到自豪的是,这次成功完成“首马”距他开始练习跑步不过两年时间。而针对此次马拉松赛事的专门训练,仅仅进行了70天。

李景涛是石家庄人,大学毕业后进入石家庄某事业单位工作。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应酬的增多,李景涛的体重愈发不受控制了。在2014年单位组织的体检中,一向对自己的体重不太介意的李景涛被检查出中度脂肪肝。这个结果,让李景涛下定决心开始跑步锻炼。

“最初就是每天下班后去附近大学操场跑5公里,虽然感觉很难,但还是可以坚持下来。后来逐渐加到10公里,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距离是可以靠意志坚持下来的。”李景涛说。

坚持跑步2个月后,李景涛决定挑战从家到单位的距离——20公里。

“那是我第一次长距离跑,本来有些担心,但一位跑过几次马拉松的同事给了我鼓励。谁知道过程却不那么顺利,跑到10公里以后,我感觉脚踝和膝盖都不属于自己了。好在我跑得很慢,并没有受伤,坚持跑完了全程。20公里,我跑了3个多小时,但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当时心想,只要坚持锻炼,马拉松似乎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李景涛回忆。

但由于工作原因,李景涛的长跑一度停了下来。“一放就是一年多,直到今年8月底,我在网上看到2016石家庄(正定)国际马拉松赛报名,内心的激情又被重新点燃了。我当时就报了名,还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训练70天,在家门口的马拉松比赛中完成自己的‘首马’。”

按照自己的“特训”计划,重拾跑步的李景涛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从8月底的10公里,到9月的20—25公里,再到10月初的30公里,10月底的35—40公里。李景涛没有一天懈怠过。完成几次40公里后,李景涛第一次觉得42.195公里的“全马”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比赛那天我既兴奋又紧张,跑到35公里时身体极限来了,感觉自己真要顶不住了,但观众和周围参赛者们对我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冲过终点那一刻,我觉得我人生的一个梦想实现了。”李景涛至今对比赛当天的一切记忆犹新。

70天“特训”完成人生“首马”,对李景涛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历练和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但“跑马”的爱好者中,绝不是只有年轻人。

记者发现,在马拉松这个大多数人眼中的“极限运动”项目中,35岁甚至40岁以上的中年人,数量甚至超过年轻人。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石家庄马拉松比赛了,这次成绩是4小时20分12秒,还可以,算正常发挥吧。”41岁的孙学磊精神饱满。

孙学磊是石家庄某私企的副总经理,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坦言“每天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

相关新闻:

河北美术学院曲阳石雕创作实践启动仪式开幕

共享单车现身美国华盛顿 骑行费用为半小时1美元

传授直播技巧 一高校开设“网红学院”引争论

武汉一大货车同一地点加塞66次 扣分达180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