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

甘肃庆阳香包晋京展“端午盛宴”传承民俗文化(图)

时间:2016-06-09 21:31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6月8日,“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北京)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郡王府敦煌艺术馆召开。 侯志雄 摄

6月8日,“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北京)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郡王府敦煌艺术馆召开,来自庆阳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剪纸。 侯志雄摄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侯志雄)8日,“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北京)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郡王府敦煌艺术馆召开。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市长贠建民携当地民俗特产--庆阳香包,为参加研讨会的文艺界、学术界人士定制了端午民俗“文化大餐”。

香包在庆阳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庆阳历史的“活文物”。2001年,在庆阳华池县双塔寺二号石造像塔体内出土的金代“千岁香包”,风雨沧桑,艳丽如新,为庆阳香包提供了早期的实物依据。

栾克军介绍,庆阳香包和香道历史久远,同根同源,承载着中国千年香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与符号,作为庆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与载体,至今仍存活在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之中,是现存的极其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

栾克军进一步佐证了庆阳香包的“大雅”,在中国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恋人之间都常常把香包、香囊作为相互赠送、以表钟情的“定情信物”。而在今天庆阳民间,婚嫁喜庆事宜中仍保留着互送香包的传统习俗。

栾克军说,庆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从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再现入手,确保了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断线、不流失、不变种。特别是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传承保护,为非物质文化产业传承保护发展,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庆阳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0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2.14%,为庆阳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低门槛的就业岗位和“短平快”的致富门路。民俗文化产品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欧盟、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庆阳老区的靓丽名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沈士团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相信大学生会喜欢藏于民间的艺术,喜欢庆阳香包、陇东道情。”他表示,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感受、现场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从事民俗文化传承研究的热情,不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多年从事非物质文化产业保护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艺文基金会秘书长刘茜提出建议,提升庆阳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的审美空间,讲好庆阳香包的故事,把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结合起来,推动民俗文化产品实现由“大俗到大雅”的融合。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认为,庆阳民俗文化产品要着力解决不够时尚化的问题,在创新研发设计上下工夫,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介和电影等平台,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此间研讨会上,庆阳不时失机地与北京的教育咨询、建筑规划设计、文化传媒公司等公司签订了《文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总金额逾360亿元。

相关新闻:

国家文物局:文物安全工作将纳入地方政府考核项目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传绝活聚产业汇大师 “村改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文化遗产融合现代生活 时尚T台演绎古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 丨 一“发”一世界

湖北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五年来专项资金投入增千万元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