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遇冷:北上广难报 门槛低的地方不愿报
2013年全国高考在端午节前结束。随迁子女异地高考以只有数千人报考的“清冷”场面和此前一年里公众关注度的“热切”形成明显反差。千万人期待的首度异地高考为何“遇冷”?
“有些地方政策出台晚于高考报名时间,外地考生只好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报考,或解决在地户口,或回原籍报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郑若琳如此解释。
据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符合异地高考报名条件者超过一万,实际参考人数却仅有984人。辽宁省今年符合异地高考报考条件的人有5000名左右,而实际报考人数仅为552人。江苏符合报考条件者约为4000-5000人,最终报名的只有347人。湖北符合条件的考生约为2000人,但最后实际报名的仅有219人。在河南参加高考的则只有49名外省户籍考生。
有些省份政策明确时间晚于报考时间,确实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何上述这些省份大比例符合条件的考生选择放弃这一政策。
“江苏本身的高考竞争压力也比较大,一些非本地户籍的考生可能认为留在江苏高考并不占优势。”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一位工作人员说。实际上,今年开放异地高考的省市并非矛盾突出地区,人口流入相对较少,高考竞争也激烈,考生认为回原籍高考更为划算。
郑若琳说:“异地高考考生密集的‘北上广’门槛太高或开放度太低,如北京不仅设置了很高的居住与社保要求,而且仅将高职院校录取对异地考生放开;广东则规定,符合条件的考生2016年起才可以报名;上海也设置了很高的准入门槛,致使符合报名条件或有兴趣报名的考生少。而在异地高考政策宽松的省份,又因本身高考竞争激烈而使符合条件的异地考生更愿意选择回原籍参加考试和录取。”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