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社会民生 正文

[见证唐山奇迹]重生40载,用今天的幸福告慰逝者

时间:2017-03-28 14:22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编者按】1976年7月28日,大地在唐山的一次震颤,夺走24万生灵;23秒里,灾难将这座城市毁于一旦。整整40年过去了,唐山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唐山消失论”,演绎了一段令无数人为之赞叹的“凤凰传奇”……为纪念唐山抗震重建40周年,7月25日起,7月22日的一大早,市民张子金就来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站在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深情祭奠和追忆逝去的亲人。

  40年前,一场7.8级毁灭性大地震袭击了具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唐山。张子金的母亲和弟弟就是在地裂城殇中,与24万乡亲殁于瓦砾。

  触摸时光的年轮,那年17岁的张子金已生华发。然而,40年前那个凌晨的记忆,却让幸免遇难的他刻骨铭心,“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不愿提起,却总涌上心头”。

  那夜,张子金从睡梦中醒来时,已经被砸在倒塌的房屋里,浑身是土,胳膊被卡住,动弹不得。“意识到地震了,就大喊救命,但黑咕隆咚看不到人,喊着喊着没劲了。”

  不过,张子金是幸运。一段时间后,附近邻居发现了他,把他从瓦砾中挖了出来。据统计,每3个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中,就有一个由废墟中生还,45万人在自救和互救中重获新生。

  “幸存者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相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曲悲歌。”唐山抗震纪念馆前言部分的一段文字描述,再现了当时民众自救互救的场景。

  地震之后,10万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排险救人。5万医护人员和民工救死扶伤,运送物资。张子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条件不允许,这些恩人们都是连夜跑步过来帮助我们的。”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还原震后自救互救场景的雕塑。河北网 贺宏伟 摄 震后新唐山。易明 摄

  四面八方捐款捐物,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重创后的唐山安然度过缺粮断水的绝境,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的唐山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大地,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斗争……

  震后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唐山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悲壮走向辉煌。

  如今,走在唐山街头,已经很难看到4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迹。震后残垣已被鳞次栉比的新家园取代,那曾经被悲伤掩映的一张张笑脸,在这座城市重新绽放。

  和很多地震亲历者一样,张子金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惨烈的一片废墟,到重生的一座名城的全过程。“无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还是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变化都太大了。”

  而他自己,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震后,张子金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立足岗位发着光热。同时,历经临时帐篷、简易房、楼房数次“乔迁”的他,早已是儿孙满堂。

  聊起今天的生活,张子金脸上泛起的幸福不觉间已抹去了初见的沉重。他说,自己没事就会到纪念墙看看,给妈妈和弟弟唠唠家里的事,告诉他们都好,让他们放心。

  纪念碑前后,草木葱郁、流水潺潺。不时有孩童嬉戏玩耍,稚嫩的脸上已然看不到灾难留下的痕迹。看到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张子金嘴角也不经意泛起会心地微笑……

相关新闻:

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2.1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千米

[九寨沟地震]河北航投天鹅国旅保障旅客安全撤离

一周早知道:纪念唐山大地震41周年

[7.19灾后重建一年间]河北“719”全部重建校学生今秋都能搬进新

[7.19灾后重建一年间]经风历雨绘彩虹
——河北“7·19”灾后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