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河北新闻 深度聚焦 正文

传承非遗:24年坚守 他书写秸秆技艺传奇

时间:2017-05-11 11:4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赵润生

  赵润生制作的部分秸秆艺术品。

  49岁的赵润生是井陉矿区西岗头村人,自幼酷爱美术和书法的他,1993年师从民间老艺人徐耀德,自种高粱,专攻高粱秸秆艺术作品。24年来,他耐得寂寞,坚守清贫,传承省级非遗“高粱秸秆制作技艺”,制作出秸秆精品千余件。他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4载秸秆情,赵润生感慨民间艺术家很难,但依旧无怨无悔,要将手艺传承下去。

  童年记忆:看父亲用秸秆编席

  在井陉矿区风景秀美的清凉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西岗头村。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就有岗头村名,这是一座古村落。翻开历史,就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井陉矿区及周边农村,多数人进煤矿当窑工谋生,而西岗头村却是个例外:它虽然紧邻煤矿,但历史上当窑工的人很少,手艺人却很多。究其原因,老人们回忆,那个时期矿井下环境恶劣,窑工生命不值钱,干完今天,不知明天如何。西岗头村地处清凉山下,山上有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只要人勤快,靠手艺也能养家糊口。

  赵润生是在清凉山长大的。“那时家里穷,晚上我与几个小伙伴拿着手电筒爬清凉山,翻石头抓蝎子,攒起来卖钱交学费。”赵润生说,山上每一条路,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山洞,都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那时他父亲工作之余,还种着几亩山地,常捡些高粱秸秆回家,空闲时就坐在院里编织炕席。一张炕席,要选择笔直的,粗细一致的高粱秸秆做原料,从备料到完成,要经历十几道工序,编好后背到集市上去卖,以贴补家用。赵润生说:“父亲经常喊我抱秸秆,打下手,父亲一边编席,一边给我念叨,说的最多的话是‘压二挑二’,这是编席基本手法。要出细活,必须坐得住,耐住性子。”

  做了24年手艺活儿坚守工匠精神

  日前,记者来到赵润生的工作室。这个只有12平方米的屋内摆满了他的秸秆工艺作品。此外,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壁橱,靠窗口处还摆放着两张单人床,一张床供休息,另一张床上则堆满高粱秸秆备料。

  24年,赵润生坚守工匠精神,制作作品千余件,继承老辈手艺精华又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不用钉,不用胶,不用绳,不染色,给高粱秸秆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花鸟龟鱼、人物肖像、古代建筑、家居装饰等应有尽有。小到掌中把玩,小巧玲珑;大到数米开外,气魄宏伟。

  作品《苍龙游海》入选中国文艺家协会、中国万博文化城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展”,获优秀奖。他创作的《微型九龙壁》,规格57cm×11cm×47cm,取材于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北海的九龙壁,但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栏槛、飞檐、兽脊等元素,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他的《故宫角楼》,规格43cm×43cm×50cm ,原型以“非对称建筑”而闻名中外的故宫角楼,作品与原建筑的比例为1比30,力求体现故宫原貌。在技术上,运用了古建筑的插柱法的十字楼顶。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还有二十八个翼角,十六个窝角,二十八个窝角沟。十面山花,加上朱黄两色的映衬,更加雄伟庄严,高贵典雅。

  2012年12月,他携带《九龙壁》、《百龙壁》、《故宫角楼》、《苍龙游海》、《六龙宫灯》、《龙凤呈祥》等作品,参加“河北省首届特色文化博览交易会”,因其作品构思奇妙,技艺精巧,广受盛赞,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在河北首届燕赵文化节上,获得最受欢迎民俗工艺第一名。

  恩师领路带他走进秸秆艺术殿堂

  赵润生酷爱美术和书法。1986年初中毕业后,就到区文化馆参加培训。两年后,租房自办“字画店”,经营牌匾大字,书画装裱。在赵润生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放大的照片,是徐耀德与他的合影。赵润生激动地追忆往事:“我一生难忘恩师徐耀德,是他带领我走进秸秆艺术的殿堂。”

  当年,在区文化馆培训期间,他认识了当地秸秆老艺人徐耀德,徐耀德几十年如一日,开创了北方高粱秸秆艺术先河。他的《腾飞》、《龙门新姿》、《宇宙九龙杯》等作品在1990年捐赠给北京亚运会。其中《龙门新姿》历时14个月完成。

  1994年,赵润生跟着徐耀德创作《中国百龙壁》10个月,每天挣3元钱。10个月,让他痴迷上了秸秆艺术,苦与累的磨炼,练就了他沉稳的性格。谈起徐老的正直、严谨与求精,赵润生如数家珍。他笑着说:“徐老的小狗,见别人很凶,但见我总是摇着尾巴转圈。”

  2012年9月初,徐老在矿区医院病重住院,赵润生常到病房看望,一次徐老突然说:“润生啊,明天把你的作品拿到病房吧。”赵润生心里不解,却依然照做,把几件作品带到徐老病房里,一件件让徐老看。当天,区委文广新局几位领导来探望徐老,徐耀德躺在病床上介绍:“这是赵润生的作品,做得挺有长进,让他传承下去,我很放心,很满意。”几天后,徐老与世长辞。

  传承非遗技艺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用秸秆制作作品,肯定离不开原料高粱秸秆。可近年随着农作物的调整,当地农村已经没人种植高粱了,赵润生只好自己种。自2010年开始,他已经种植了七年。这些年间,他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顾高粱,只为能回收秸秆。

  24年秸秆情,一路坎坷有苦也有乐。赵润生感慨,这实际上是个苦差事。“干这活,必须坐得住板凳,耐得住性子,心静如水,要能做到几天不下楼。”赵润生说,他的作品《知春亭》就连续干了三个月才完成,中间不能停,一停思路就断了,一般人承受不了这种寂寞的折磨。此技艺选料复杂、工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慢。因此这种技艺的传承成了难题。原来有十几个人干,因为不能养家,现在就剩下赵润生一人坚守了。赵润生有朋友开公司,凡有户外安装大型广告牌的业务,就打电话叫他打下手帮忙。赵润生就是用这份钱来贴补生活,坚持了下来。

  “女儿读初中,正需要钱,润生不挣钱,我只能多干。”妻子闫玉芬无奈道。说起这些,赵润生总是低头不语,脸上满是歉意。但谈起秸秆技艺,闫玉芬又说:“润生做的是正事,他付出了24年心血,我必须支持他。”

  赵润生有件高兴事儿,就是他的女儿赵晨慧,虽然15岁的孩子还在读书,但每到周六日,总是跟着他学习秸秆制作技艺。环境的熏陶加上言传身教,女儿如今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这让赵润生感觉恩师留下的高粱秸秆制作技艺有望传下去了。赵润生斩钉截铁地说:“24年挺过来,我无怨无悔,我不会放弃,我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再苦也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坚守12年投入20万 井陉村民成就省级非遗

注入活力 保定一古村落要建“中国匠人谷”

功夫传人樊卫东:传承百年功夫 延续武者之风

传承传统手工艺 怀来七旬工匠义务为邻里磨刀十年

易县焚烧秸秆致变电站失火停电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