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新闻中心 包罗万象 正文

暑假怎么过?专家:睡好觉 多流汗 孩子更健康

时间:2013-07-25 12:58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每到假期,就是各种培训机构和辅导班的旺季,孩子穿梭在各个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家长都希望利用假期补足平时的不足提高孩子的素质。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记者专门采访了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畅销书《孩子是父母的事业》作者张文质教授和旅加教育学博士朱凡。张教授提出了5点建议,朱凡博士则建议职业规划应从小做起,利用假期让孩子知道你的工作。

  著名教育专家张文质教授谈健康过暑假

  让孩子回归自然界

  “我们的教育好像特别怕孩子闲下来。其实有一些时间是需要用来荒废的。人生的很多乐趣就在于,做一些你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反而很有意义。”著名教育专家张文质教授表示,暑假这段时间,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学习,要让孩子更加懂得尊重生命的节律,做一些其他更有意义的事。

  谈暑假安排:原生态和团队生活很重要

  南方日报:又到暑假了,您对孩子们如何过暑假有什么建议?

  张文质:首先,是要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德国有个睡眠教育的专家,发现很多疾病是睡眠不足导致的。前几年,我写《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在全国的学校做过调查,发现睡眠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第二,应该增加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远足、参加团队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包括野外的,让孩子回归自然界,回到人类最自然的状态。我们对一个人长期处于室内生活所产生的危害性和损害,也是估计不足的。一方面,人需要大自然,需要更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人还需要有伙伴、好朋友、群体的团队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到了夏天要尽可能多地流汗,多流汗就能少吃药。多流汗身体就更能够平衡,能把身体中的黑暗、阴郁、消极的情绪和毒素排出来。

  谈学业压力:“不要怕孩子闲下来”

  南方日报:尽管放暑假了,但很多孩子的学业压力仍然很大,您对这点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张文质: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冲刺状态,他的速度肯定很快,但他肯定不可能跑得很远,也很难始终处于精神最为良好的生命状态。所以,让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生命的节律,极为重要。现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一个比较大的麻烦在于太焦虑了。这个焦虑还产生出某种错觉,以为要改变和消解这个焦虑,出路就是要让孩子考更好的成绩,进更好的学校,在同学中成为优胜者。

  南方日报:您觉得这种焦虑来自何处?

  张文质:这个焦虑来自于某种错觉。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失衡的社会,是一个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社会,是一个人的出路受到巨大限制的社会。所以我们把学业的成功看成人生最大的成功。其实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这样的,即使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也不是这样的。

  我们的父母经常有某种侥幸心理,觉得灾难不会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灾难每天都在降临到某些孩子身上。比如孩子的自杀率年年攀升、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业的压力,以及伴随学业压力的病态生活。

  所以,孩子很多基本生存能力都丧失了。这些年媒体不断报道孩子溺亡,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生活在江边河边的孩子不会游泳。要避免这种意外,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让他学会游泳。所以我在想,父母如果能够让孩子在夏天学一种本领或生存能力的话,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游泳。

  我们不得不悲观地看到,孩子的假期,除了完成那些各个学科都怕孩子在假期里荒废下来而布置的作业,他所剩时间不是很多。我们的教育好像特别怕孩子闲下来。其实有一些时间是需要用来荒废的。人生的很多乐趣就在于,做一些你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反而很有意义。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独特的体验,没有美妙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他怎么可能热爱这个世界,怎么可能热爱自己。

  谈亲子交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南方日报:您曾经说过,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那么在暑假,您对父母有什么建议吗?

  张文质:其实我们的亲子交流时间,还是不够的。平时学业忙,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间都很少。在假期里,如果父母同样有假期,或者能调休,或者请一些假,要尽可能和孩子在一起,这要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家庭计划。跟孩子在一起,和孩子玩在一起,吃在一起,走在一起,就是这样的在一起,极其重要。

  今天这个社会的功利化,还表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其实还是粗枝大叶的。我们以为功课好就行,但是很多情感的成长、价值观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我觉得父母一定要想方设法、主动地、负责任地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旅加教育学博士朱凡称职业规划应从小做起

  “利用假期让孩子

  了解你的工作”

  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71.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这个数据说明我们从中学到大学过渡时职业规划的缺失。记者对话加拿大的教育学博士朱凡,他认为,孩子的职业规划应该从小做起,而父母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

  谈职业规划:这是一门必修课

  南方日报:您觉得国外教育和中国教育在职业规划上有什么不同?

  朱凡:国外的教育是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的大女儿嘉盈高中时有一门叫“规划(planning)”的必修课,目的是教会学生从中学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掌握自主权。加拿大的学生在10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一年级的时候,就要知道自己将来选择什么专业和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从高二开始,就要根据自己以后申请的学校和系别的要求,有选择性地修满所需课程学分,然后递交申请材料。

  在国内,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到了大学才开始规划,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有的甚至父母为孩子包办了。有一次去苏州,我看到一个家长还在帮大学毕业的孩子报国外的研究生。要是孩子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就业不紧张,就算家长规划得再好,孩子要不就不买账,要不这个专业不一定是他的兴趣。

  在国内,很多人认为,职业规划是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才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往往临到高中毕业,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对“职业”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家长不清楚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所在,眼光总是停留在分数和大学,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志愿的仓促和草率。

  谈少走弯路: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

  南方日报:国外的学校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朱凡:在国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引导和课程大多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了,加拿大的学校通常会有“职业日”或者“家庭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学校作职业介绍。在中国,学校很少提供这种机会。此外,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已经非常成熟,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测试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兴趣。

  前几天,我在帮一个大二的学生做测试,那位同学面临着留在学校做辅导员还是从事HR的选择。在我们看来两种选择都很好,但她还在纠结,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而这些在职业教育中是必须要清楚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外国孩子要比中国孩子自信很多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个女孩在面临选择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两种职业。只有通过了解和分析,知道未来的工作世界怎样,看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跟哪个更匹配,才有可能在那个行业做得更长远。现在很多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是先生存,再发展,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会少走很多弯路。

  谈暑期生活:带孩子到工作单位体验

  南方日报:到暑假了,您对家长们有什么建议?

  朱凡: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了解工作世界的机会和窗口,带孩子去企业体验,告诉孩子我们的故事。我曾经建议广州的少年宫组织过一个活动,带孩子去每个家长工作的地方参观和体验,例如少年宫附近有个海关,谁的家长在里面工作,就组织孩子去海关看,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孩子了解各种领域,进而了解一个行业,再了解一个职位,从而让孩子从小就有职业规划的意识。撰文:记者刘茜 实习生 向婉莹

相关新闻:

保姆相互攀比成风 做个好雇主不容易

男生点蜡烛表白反被泼凉水 求爱有风险表白需谨慎

实习也要“海投网申” 大学生感叹一岗难求

“职场黑名单”真相调查:极品员工困扰企业招聘

初入职场发型不宜太干练 去面试最好画个淡妆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