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四药实现“智能制造” 机器换人体现河北智造(3)
不久后30多台新叉车配备到位。离岗后的刘万强,被公司安排培训去开叉车,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驾驶培训学习,他拿到了叉车驾驶证。“现在是特殊工种,不仅劳动强度减轻了,还能拿到比原来多30%的工资和补贴。”刘万强说。
对于低技能、拼体力的岗位,机器人代替人工是迟早的事,但是对于一个不断掌握新技能的工人,则永远难以代替。刘苗认为,机器人不会抢走人的工作,但是需要工人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来确保不被淘汰。
三代机器人,改进六年多
——机器人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对生产线的持续改进
让石家庄四药员工齐茹茹最难忘的,是在软包车间里每天8个小时数输液袋的日子。因为软包输液袋装箱的需要,流水线上要求一个箱子里整齐码放50袋输液药品,每人1分钟就得连续不停地数六七十袋。
“五个一组,一会儿就忘。”齐茹茹说,人很难适应这种重复性的高强度劳动。正是因为如此,这里是公认的石家庄四药最“郁闷”的岗位。2009年时,第一代装箱机器人来了,想代替人工数数。
可谁能想到,这台机器人本该非常坚硬的碳素纤维机械手,用了不到三个月就断了。
“主要是第一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抖动,晃动幅度较大。”刘苗说,用形容人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机器人做得比较“拧巴”,运动轨迹设计得不是很科学,常自己跟自己较劲,所以坏得很快。当时这台机器人的手臂上,打了一层又一层的金属支架。
第一代机器人试用后,很快就被退货了。齐茹茹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数输液袋的生活。
2011年,第二代装箱机器人上岗了,这个机器人稳定性不错,但是“身手有点笨”,速度赶不上。“它装箱每到最后一次时就会抓掉一个,总是赶不上流水线上的速度。”
去年10月份,刘苗和设计单位一起研发改进了第三代装箱机器人,他们终于彻底“解放”了齐茹茹和同事们。这台机器人没有之前机器人的手臂容易断裂及抓放不协调等问题。“采用伺服电机对射光电技术来数数,流水线每走三个格,它就伸手抓一次。”刘苗说,基本上0.5秒就能完成一次抓放,数得准、不出错。
三代机器人为石家庄四药的软包车间刷新了生产记录:第一代机器人为12万袋/天,第二代机器人增加到24万袋/天,第三代机器人达到了34万袋/天。
机器人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也不是产线设备的简单替换,而是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细节,让产线变得更智能。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中韩文化盛事大厂启动 创新驱动文创新路径
- 2 “高精尖”落户记3:如何打中产业升级发展的“
- 3 河北已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4 上半年河北省港口投资超计划目标近一倍
- 5天天抢妹妹奶嘴晒午睡裸照 小七谢霆锋等兄妹秀
- 6刘烨你狠把诺一培养成东北大碴子 小话唠抢戏爸
- 7诺一索吻康康被调侃续蓝宇CP缘 揭网友呼声高同
- 8网友曝胡兵初恋包海青已出家 明星的初恋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