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龙成立20周年发展回顾: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
20年,把企业做强是晶龙的目标。晶龙坚定信念,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决策,持续创业创新,把企业做强。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22项。掌握多项全球领先的光伏制造技术,持续推出系列高性能产品,主要产品技术指标一直领先其他企业6-12个月。
(一)在把握住机遇中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一,把握住了时代机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改革开放再掀高潮,市场经济活力迸发,是创业的黄金时代。晶龙的诞生是企业把握时代机遇的结果。以靳保芳为首的创业团队,怀揣创业梦想,在苦苦追寻中,企业费尽周折,争取到了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单晶生长专利技术,拉开了宁晋单晶硅产业的序幕,播下了晶龙光伏事业的种子。2003年,抓住国家关于电力三产“主辅分离”的机遇,正式改制组建了晶龙集团,真正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把握住了市场机遇。1999年晶龙及时抓住太阳能硅片市场兴起的机遇,成立了硅片加工中心,产品由单晶棒向硅片延伸,并迅速占领市场,2002年就成为国内最大的硅片制造基地。2005—2008年,世界光伏产业发展进入爆发时期,晶龙加快发展,企业规模迅速做大,产业链条向终端延伸。2006年晶澳太阳能电池线投产,2007年在美国上市。2009年,晶龙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建设成本较低的时机,加快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了规模优势。2011-2013年利用行业调整的机会,成功实现了由世界一流电池制造商向一流组件供应商的转型。回顾20年发展,晶龙没有错失任何一次市场机遇。
第三,把握住了政策机遇。在发展初期,企业充分把握国家鼓励中外合资办企业的政策机遇,通过与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香港其昌公司合资办企业,使宁晋单晶硅规模迅速实现了从国内居首、亚洲居首到世界居首的三级跨越,通过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团队合作,晶龙实现产品从拉晶、切片到太阳能电池的延伸。在近十年中,晶龙充分利用国内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做大宁晋基地的同时,先后在廊坊燕郊、上海奉贤、邢台开发区、江苏扬州、江苏东海、邢台大曹庄、安徽合肥、福建武夷山、张家口宣化、江苏太仓等地设立了11个生产研发基地。去年以来,根据“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战略,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国际贸易壁垒,晶龙在马来西亚建立了400MW电池生产基地,加上在越南和泰国外包的组件代工产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外供应链,进一步打开了受到双反限制的北美市场。晶龙国内外13个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形成了遥相呼应、协调发展的竞争格局。
(二)始终保持了企业发展定力。
2003年以来,晶龙赶上了光伏辉煌时期,也经历了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光伏行业危机。不管形势如何变幻,晶龙始终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发展定力。
第一,形势再好也没有头脑发涨。越是在市场好的时候,越要把持得住。2010年之前的五六年间,国内涌现出大小上千家光伏企业,但大部分都在行业洗牌中倒了下去。这么多年来,晶龙从不瞎折腾。利润积累一是用来做强产业链条及产能配套,从纵向上建成了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从横向上建立了光伏耗材产业集群,在业内独树一帜。二是适度多元化发展,培育多个效益增长点。股权投资邢台银行、华龙证券、农村商业银行、民生村镇银行、沧州银行和担保公司,成立晶龙小额贷款公司,参股新特能源、浙江瑞翌等上市公司。并在香港、北京、上海、石家庄、扬州等地购置办公大厦和商铺地产。这些金融投资和不动产,都实现了增值,增强了集团抗风险能力。
第二,形势再不好也没有丧失信心。信心是事业胜利的先决条件。在两次危机时期,光伏企业曾一度萧条。虽然晶龙的情况好于其他企业,但也曾经陷入半停产状态,形势极其严峻。尽管这样,大家从来没有对晶龙丧失过信心,也从来没有对光伏行业丧失过信心。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晶龙毫不退缩,振奋精神,主动出击,稳扎稳打。通过全力开辟市场,加强生产管理,加快技改创新,苦练内功,化危为机。2013年6月7日,国家领导人在光伏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到晶龙考察,对晶龙的产品、技术、竞争力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晶龙“抬起龙头、摆起龙尾、腾飞世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给晶龙和整个光伏行业都提振了信心,更加坚定了职工战胜危机的信念和力量。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利税4.38亿元,集团旗下所有分公司、子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国家领导人在后来了解了情况后,称赞晶龙“当了行业领头羊!”
第三,把控好了市场关键节点。一是在国内光伏企业刚刚起步、多晶硅原料尚不紧缺的时候,晶龙与当时世界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海姆洛克开始业务合作,果断介入他们的长单扩产计划,在之后硅料价格暴涨、“拥硅为王”时期,晶龙拥有充足的原料来源,掌握了市场竞争主动权。
二是在国内多晶硅项目一哄而上的几年里,晶龙顶住诱惑和压力,坚持不上多晶硅项目,从而没有背上经营包袱,得以在危机时期轻装上阵。
三是谨慎决策,防范风险,不轻易进入不熟悉的行业,不被短期利益所驱使,20年没有出现过大的战略投资失误。
四是洞悉变局,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在两次危机到来之前,晶龙都及时觉察,果断决策,清理库存,回笼资金,调整战略投资。相对充足的现金流和较低的库存压力,是晶龙能够两次率先走出危机的成功战略举措。
(三)坚持科技创新打造企业竞争力。
国家领导人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20年来,晶龙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灵魂,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晶龙是从河北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发展起来的,从成立那天起就种下了科技创新的基因。建厂不久,就组建了晶隆电子材料研究所,研究制定了科技创新条例。晶龙历来节约办企业,尤其在困难时期,所有方面都压缩开支,但唯独在创新方面投入不减。这么多年来,企业不断完善创新投入和激励机制,坚持把收入的5%左右,用于创新投入。在创新的高度、深度、广度上下功夫,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高度上,始终掌握最前沿技术。逐步建立了一支300多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四个产品研发中心,配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设备。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各种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600多项,内部重要科技成果3000多项。到目前,拉晶单产突破1500公斤,切片每公斤单晶出片数比同行企业多4-5片,电池、组件产品以高转换效率、高可靠性两大核心优势享誉业内,“魄秀”高效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7%,“润秀”高效多晶电池达到19%,组件产品功率比行业主流产品高出5-10瓦,均100%达到国家倡导的先进光伏水平的“领跑者”要求,我国首个领跑者项目近50%的产品使用他们提供的组件。
创新深度上,持续拉低生产成本。坚持围绕市场搞创新,瞄准制约成本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打破瓶颈。起步阶段,自行研制了单刀方棒机和双刀方棒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为了降低拉晶成本,自主研发了高纯石墨器件和石英坩埚系列产品,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自主研发的单晶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切片成本始终保持行业最低。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创建了资源节约型企业。晶龙综合制造成本,保持行业最低水平。
创新广度上,形成了全员参与创新局面。重视生产一线的原始创新,根据创新成果产生效益及时对员工进行奖励。每年开展创新评比,重奖一线创新功臣,调动和维护了广大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使创新成为常态化。
(文/王旭东、王丽英、张卓)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吉野家为您加菜
- 2央广购物召开首届供应商大会
- 3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海尔商用冷柜携手君乐宝开展
- 4 晶龙成立20周年发展回顾: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0
- 5爆宋仲基携圈外女友赴美拍广告 盘点另一半是“
- 6石家庄市轨道交通管理将有法可依
- 7河北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两成
- 8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