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批发市场如何转型升级

7月25日上午,新华集贸中心市场“华北品牌服装第一市”授牌仪式在石家庄金指数服装广场举行。图为与会专家参观金指数服装广场。何轩华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贾 楠
◇阅读提示◇
随着近年来的商业地产投资热,各地商品交易市场开工建设也遍地开花,带来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内忧未解,互联网对实体交易的冲击接踵而至,商品交易市场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业内绕不过去的话题。
7月25日下午,在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联合会、石家庄市新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常态下市场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当前批发市场的发展和转型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交易市场转型:
从大而全走向专业化、品牌化
“2013年,全国有9万多家商品交易市场,其中规模以上(交易额在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089家,年交易额达9.7万亿,这表明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骆毓龙介绍。
但是商品交易市场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骆毓龙用一组数据直观地作了对比: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总共有4000多家商品交易市场,其中规模以上的有253家,年交易额4500多亿元人民币。而与此同时,浙江省的数据是全省4000多家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以上的有767家,年交易额近1.5万亿元人民币。
“浙江省无论是规模以上市场数量还是交易额都是河北省的大约三倍。从结构上看,同样是4000多家商品交易市场,浙江省产生了767家规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而河北只有253家。”骆毓龙说,巨大差距的背后是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大而不强的现实。
如何缩小差距,做大做强,实现转型升级?是河北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者以及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联合会会长何连海说,从发展趋势看,大而全的综合性市场份额在下降,聚焦某一品类的专业性市场份额在上升,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必需在专上下功夫,在专的基础上做全,延伸产业链,在全的基础上做精,做出自己的品牌。
“市场定位是决定专业市场成败的基础。市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差异化经营。”何连海说,此次新华集贸中心市场被授予“华北品牌服装第一市”的称号,就是河北商品交易市场向专业化、品牌化转型路上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 内蒙古地区首个农机金融调研项目启动
- 2 内蒙古地区首个农机金融调研项目启动
- 3 云计算加快跑马圈地 大数据开发前景可期
- 4 河北省国、地税系统下月进行新旧切换
- 5 定州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119家(图)
- 6 搜索行为正成为投资者寻找金融产品新起点
- 7 第三方理财鱼龙混杂 消费者选择需“擦亮眼”
- 8 各类信托产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多个视角看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