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域经济”: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3)

游客在前南峪村生态旅游区采摘,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资料片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赵永辉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赵红梅 马彦铭 通讯员 杨树
太行山区山多耕地少,前些年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曾无奈地向大山要耕地,种地种到“天边边”。这不仅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反倒造成水土流失。
如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沟域经济”的建设者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南沟门村:
生态要保护,先得种好树
初夏,走进邢台县南沟门村,碧水村中过,绿树村边合。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小小的山村掩映在成片的树林和绿水中,满眼的翠绿和阵阵的凉风让人心旷神怡。
依托村前水库,南沟门村发展起水面养殖和休闲垂钓,在原有拦水坝的基础上,新建三道拦水坝,全部蓄水养鱼种藕,形成了“两纵一横”的环村水系,打造出“北方江南”美景。村集体还将村里无人居住的老宅旧院统一开发成农家乐,让慕名前来的游客进得来、玩得好。
村民刘保平说,眼前的美景,在几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儿时家对面的那片荒山是光秃秃的,一下雨,满山的泥巴、石子往下滚,堆满山脚下的田坝。每有山洪,就有泥石流,二者似乎成了一对伴侣。
“现在不同了,满山都是树,打雷下雨不用怕,洪水也不见了踪影。”变化来源于这些年“沟域经济”的发展,原先的荒坡成了绿岭,树苗一天天长大,局部气候和环境也随之改变。“如果当年不种树,我们村早就迁走了,根本没法住。”刘保平说。
多年来,按照以林养村、以树富民思路,南沟门村依靠种植板栗摆脱了贫困。近年来,南沟门人进一步认识到,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现新突破?
村党支部书记王德英带领党员干部,到山东、河南等周边地区考察,决定“二次创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果品和林木大村,形成板栗、杨树“两树”并立的局面,实现以林养村、以树富民。
思路明确了,他们在全县较早实现了土地依法流转,将全村仅有的350亩耕地统一使用,建设速生杨林场。同时,对种有板栗的老山场进行综合开发种植经济树种,仅此两项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
“我们将采取轮植轮伐的方式,每年伐一万棵、补栽一万棵,年经济收益可达150万元。”看着山上漫山遍野的绿色,王德英信心十足。
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尝到了种树的甜头,村民种树的积极性更高了。如今的南沟门村,成立了南沟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德英果品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建冷库、发展深加工,决心做大做强林木产业。
岗底村:
植绿护山,更要护土
春耕时节,在岗底村苹果园采访,正遇到村里的农业技术人员对果园的土壤进行氮磷钾速测。
村民杨金魁介绍,与曾经的粗放型劳作方式不同,岗底村正在用全新的精耕细作法种树。从一开春的测土后按需施肥,到收获,他们村种植的苹果,有128道生产工序。
更让杨金魁感兴趣的是,沿用和恢复一些老办法种田,竟然可以避免面源污染。
前些年,为片面追求高产,许多地方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为培肥地力,修复土壤的有机质,岗底村改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习惯,改用农家肥、生物和物理方法驱虫防病害。
在这里,鸡粪作为有机肥料还田,人工拔草代替了除草剂,生态驱虫灯、粘虫纸代替了剧毒农药,全程拒绝化肥、激素。
把欠历史的账还回去,植绿护山、修复土壤,让岗底村的土壤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田间蜜蜂嗡鸣,猫头鹰、萤火虫得以重现。黄鼠狼、野兔、野鸡也日渐多起来。
得益于生态环境改良,上好的“富岗”苹果,一个卖到100元。如今的岗底村,已是无处不绿。村民把房前屋后都当成果园,栽上了摇钱树。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双娃中老年奶粉 儿女尽孝「最佳方案」
- 2撸客烧烤:在都市中做心灵自由的牛仔
- 3活出真健康 “抗衰防病”中国行公益项目启动
- 4 专家纵论“互联网+”:挖掘信息能源 大数据再
- 5 河北把握“互联网+”机遇:瞄准“痛点”把握先
- 6 “互联网+”开辟哪些蓝海
- 7 大额存单落地 石家庄市民不太买账
- 8 英利集团:布局电站谋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