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如何变“乏力”为“发力”?
□金 言
尽管各家银行在年报发布会时已打过“预防针”,但刚出炉的银行一季报还是令人大跌眼镜。五大行净利润增速不超2%,不少股份制银行增速滑至个位,几乎所有上市银行的不良率都有所攀升。没有跑赢GDP的银行下一步该如何发力,正成为摆在银行家们面前的难题。
1.36%、1.28%、1.21%、1.86%、1.5%,这分别是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2015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速,预示着上市银行正在经历一段较为艰难的时期。多家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更是下滑明显,一直增势颇猛的平安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增速由去年的30%骤减到11.38%;中信、光大、华夏等银行净利润增速也分别下滑至2.07%、2.35%和11.12%。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一季度利润增速下滑最大的因素是息差收窄,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银行存款增速下降,负债成本上升较快。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在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依靠规模扩张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尤其互联网金融兴起,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盈利水平产生很大影响,这种态势未来还会持续。
不良贷款再加压。一季度五大行不良贷款激增501.49亿元,几乎是去年一季度的两倍,不良率也有不同幅度上升。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65%,较年初增长0.11个百分点;工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16个百分点至1.29%;交行、中行、建行不良贷款率均在1.3%左右。曾刚表示,不良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预计不良率还会持续、小幅增长。这种挑战是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对此银行要加强对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不能等风险暴露了再去化解,要借助各种手段防范分散风险,加大拨备力度,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等。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不良率不等于损失率,而且中国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是银行业维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安全阀。
如何从“乏力”变“发力”?答案是跟随国家战略调整信贷结构外加精细发展。中信银行行长李庆萍说,必须紧跟国家战略,调整信贷结构,否则将来还会滋生大批坏账。
其实,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等战略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家银行都在调整信贷结构,找寻未来发展的新亮点。
中行日前宣布,未来三年,力争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授信达到1000亿美元,努力“成为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建行也表示,将筹划设立总行级西北投资银行资产池,未来三年再投融资不少于1500亿元,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
许多专家认为,这些国家战略或将对提升信贷需求产生一定作用,对银行下半年盈利状况有所改善。其实,银行还可以在小微业务方面多下功夫,细化行业和市场。尽管小微企业不良风险偏高,但毕竟收益不低。银行业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高速发展的时期,规模扩张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精细化发展才是今后的选择。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农民频道十周年,万人一起“奔跑吧,青春!”
- 2河北省依法从严治理恶意欠薪 曝光多起欠薪案件
- 3网曝郑爽胡彦斌热恋同飞新加坡等多个证据 当事
- 4疑似Angelababy微信号称与黄晓明分手 baby否认
- 5赵薇范冰冰纽约买买买 女星闺密情真真假假分不
- 66岁女孩17层楼外悬空 唐山“烤鸭哥”英勇救人
- 7田源再曝出轨与深V女拥吻 上千女孩与其保持联络
- 8无极教师耿巧娟罹患白血病9年 上百次山区扶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