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木门店镇:土地集中“转”出发展活力
土地集中“转”出发展活力
——探访青县木门店镇31个村庄实施规模化种粮之路
寒冬时节,气温骤降,冬小麦马上就进入“浇冻水”的关键时期。青县木门店镇后吴召村的村民李国财身体残疾无法下地,却并不担心地里的庄稼。“我家的地流转给了村集体,有合作社帮我管理,我不干活就能有份收入。”李国财说。
和李国财一样,全镇31个村的4239户村民选择将土地交给村集体管理。眼下浇水的关键时刻,各村早已开始安排人员各司其职,张罗浇地的具体事项。流转了土地的群众,外出打工的、年老体弱的,都不用操心地里的事。目前,木门店镇村集体流转土地8000余亩,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种粮创收,探索出一条依靠纯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了村级集体收入“10万+”的全覆盖。其发展和管理模式被中央党校编入《乡村振兴案例选》,成为河北省两个入选案例之一,也是沧州市唯一入选案例。
木门店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2020年,青县木门店镇毓园千茂合作社流转了500亩土地,当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粮食,纯收益50多万元。胡太洲村集体流转了240亩土地,种植大田作物,一年创收16万元。
村集体种粮也能赚钱。青县木门店镇党委书记刘建中带领镇领导班子和各村党支部书记,着手谋划全镇集体种粮的大事。经过测试,要想实现村集体年收入保底10万元以上,每个村就要保证流转土地200亩以上。于是,各村党员干部带头流转自家土地,主动与想种地的村民调换土地,千方百计保证把流转的土地连方成片。
在村一级,全镇31个村党支部全部领办土地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出资控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整合起来,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在土地流转初期,各村普遍资金不足,很多村党支部书记就带动村“两委”干部自掏腰包,为村集体垫资。全镇31个村,筹集垫付土地租金共计200余万元。
“当这个村干部,带领不了老百姓致富,那就白当!”后吴召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江为了村里流转土地的事,办公室的灯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彻夜长明。他和村“两委”班子入户做工作、宣讲到田边,发动村干部们垫资12万元建起合作社。
在镇一级,木门店镇31个村通过集体会商、民主决策,注册成立了沧州市首家镇级合作联社,并联合市场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起镇域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镇联社对各村统一团购农资、统一技术服务,分村种植管理、分村销售,起到了降低成本、加强科技服务的作用。当年,耕种管收机械服务费用下降近50%,农资成本下降10%以上。
围绕“村干部能不能保持公心、能不能有能力把集体流转的土地长期种好,保证长期收益”的问题,木门店镇建立了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和绩效奖惩机制,解决村干部凭一时热情干事的问题。引导各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加强与专业化市场主体开展合作,靠市场利益联结的办法实现了降低成本、科学种田。将示范区建设和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列入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对工作认真负责、种植收益高的村干部予以表彰奖励,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如今,地肥、粮丰、人心齐,蔡村、野兀屯等村先后用村集体种粮创收的资金修建了广场游园,硬化了街巷道路,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前吴召、后吴召等6个村还建起了孝老食堂,免费向7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提供午餐,110多位独居老人吃上了热乎饭。
一个镇党委、31个村党支部、千余名冲锋带头的共产党员,用执着之心、为民之举,在希望的田野上汇聚了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记者鲁萍 通讯员刘昊、 黄为谦)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扬帆心海,广杰膳缘,煮蹄世家缘年家宴圆满落幕
- 2这么近 那么美 投资到河北|邢台威县:设施葡萄
- 3河北唐山港打造陆海联通国际物流大港
- 4河北兴隆:冰雪旅游旺
- 5河北平泉:小松针“变废为宝”
- 6河北迁西:发展现代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 7长城保护员的冬日坚守
- 8长城要塞紫荆关 持续“美颜”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