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出来的保定“粮”方
谁来种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地?保定全域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领出来的保定“粮”方
在定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小田变大田。(资料片)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张 洁 孟趁景 高欣悦
12月23日,雪后湛蓝天空下,定兴县辛木村麦田里,村党支部副书记裴立河试着一脚踩进去,大雪没到了脚踝。
“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种地25年的裴立河拍打了一下脚面的雪,看着连成一片的麦田,笑了。
散户种麦经济效益弱,不少村民只种一茬玉米,甚至弃耕弃种。成片的墨绿中,总有几片斑秃刺眼,并渐有扩张趋势,这让裴立河一度有些茫然。
随着保定在全域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辛木村流转土地1700亩,裴立河成了辛木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成方连片的土地有了专人来管。
谁来种地?
藏粮于民,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而会种地的60后,正在逐渐老去。
辛木村共有915户3015人,推行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之初,散户是土地流转的难点。
“这些散户多是上岁数、种惯地的老人,对政策不清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流转。”裴立河说。
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把政策掰开揉碎讲,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在保障农户承包权不变、土地用途不变的基础上,整合流转土地成方连片,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48岁的合作社成员佟美红家有9亩多地,入社前种植玉米和小麦,年收入总共一万多元。入社后,每年除了每亩1000元固定保底收益外,每亩还有200多元的分红。
闲下来的佟美红和妻子开了个安装水暖的小店,一年下来收入超10万元。前后一对比,佟美红颇有感触:“入社后有人替咱管地,旱涝保收还省劳动力,可比自己种强多了!”
辛木村并非个例。面对“谁来种地”的困惑,定兴县以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由专业化市场主体来运营。目前,全县246个有耕地村已经全部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总入社面积6.6万亩。
“村集体+农户+经营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实现了强管理、降风险、增收益。”保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齐福民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答好“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
“地气”提升,人气倍增。
今年以来,306名大学生以保定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奔赴农村一线;489名“农把式”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种地积极性更加高涨;校地合作、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多种举措,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向乡村汇聚。
截至目前,全市有3742个村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全市行政村的72.5%。
智慧农业设施助力粮田变良田,图为全自动孢子捕捉分析仪。(资料片)
种什么地?
藏粮于地,小田并大田,粮田变良田
补丁地,巴掌田,大型机械作业难。
“我们村人均耕地2.7亩,零零散散就像蜘蛛网,还夹杂不少‘插花地’。进水没渠、排水没沟,只能漫灌。等到收割,受地块限制,各家成熟时间不完全一致,大型机器都不愿进来……”说起从前种粮,望都县中韩庄镇北王疃村党支部书记孙海涛一肚子苦水。
2023年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中韩庄镇党委组织辖区所有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成立联合社,将流转的4000多亩土地统一调配,并与央企中化集团达成合作,由其提供全程托管服务。
“今年中韩庄镇改造高标准农田800多亩,主要是铺设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建成后每百亩地能增加有效种植面积8亩左右,节水达30%左右。”中化集团保定区域经理贺振宁说,规模化种植的优势正在显现。
经过省市县专家组实收测产,2023年望都县高标准农田小麦亩产达到了717.51公斤,夏玉米亩产为877.20公斤,达到了“吨半粮”标准。
“小田并大田”“粮田变良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推动下,正在保定全域推广。
在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作为首批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截至目前,保定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9.8万亩、改造提升27.3万亩。
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梁国华表示:“我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打造成高标准农田。接下来,我们将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奋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保定样板’。”
怎么种地?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慧”种地
走进高碑店市方官镇党委领办的高农土地联合社,3100亩的小麦地头支棱着不少新设备。
“地底下正在铺设喷灌管网,远处被栅栏围起来的是个小型多功能气象站,地块上每隔几十米的竖杆是太阳能杀虫灯……”站在农田旁,高农土地联合社理事长庞国宽不禁感慨,“现在种粮食,再不像过去那样‘土里刨食’喽!”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明确要求“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方官镇在加强智慧农业配套建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刚才那些设备采集的数据,全都汇合到了这里。”在数字智慧管理中心,庞国宽指了指大屏幕,土地墒情、水肥一体化、气象、虫害等信息,在数字农业云平台都可一键调取。
在庞国宽看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节本”和“增效”两个方面,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节省了成本,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则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以前浇春水,先撒肥再浇水,完成这3000多亩地少说得十来天。现在水肥一体化,通过设备把化肥液化,再通过喷灌系统,浇水、施肥一次性完成,耗时不过四五天,时间缩减了一半。全自动作业,一人操作系统就能完成,节省了原来500多户的劳动力!”庞国宽感叹不已。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高碑店只是全市的一个缩影。
拥有773万亩耕地,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作为京津冀重要“米袋子”的保定,正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端好“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贡献保定“粮”方。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
- 1扬帆心海,广杰膳缘,煮蹄世家缘年家宴圆满落幕
- 2这么近 那么美 投资到河北|邢台威县:设施葡萄
- 3河北唐山港打造陆海联通国际物流大港
- 4河北兴隆:冰雪旅游旺
- 5河北平泉:小松针“变废为宝”
- 6河北迁西:发展现代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 7长城保护员的冬日坚守
- 8长城要塞紫荆关 持续“美颜”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