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

【塞罕坝造林人系列】刘海莹: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绿海传奇”

时间:2017-09-05 13:11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记者 霍艳恩摄

央视网消息: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造林人,无论在哪个岗位,刘海莹对造林营林技术总是“偏爱”的。“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刘海莹说,塞罕坝的开发建设,就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科技攻关、可持续发展的进步史。

1984年,刘海莹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舍弃了老家秦皇岛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塞罕坝做了一名基层林场技术员。担任基层林场技术员,他每天工作在生产施工第一线,并迅速成为技术中坚。

三道河口林场,是塞罕坝所有林场中最干旱的,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这里的土壤是沙质土,没有肥力,不持水,造林很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刘海莹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容器苗”造林方法,加大容器体积,增强了苗木抗旱能力。

攻坚造林行动中,人们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樟子松造林,第一年苗木都放叶成活了,可挺过严冬后,第二年就会有许多苗木死亡。“这些树苗不是冻死的,而是旱死的。”刘海莹细致观察,大胆研判。针对难题,刘海莹与总场林业科人员组织实施了在秋季给小树苗加盖防风土的实验。“在小树苗的下半部垫一锨土,然后再把树苗埋起来。躲过来年4月底的几场大风后,5月初将防风土撤掉。”就这样,有了防风土的保护,一棵棵小树苗挺过了生理干旱这一生存最大难关,实验取得成功并在全场推广,塞罕坝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永远是前进的保障,生态文明始终是发展的基石。”刘海莹深情地说。

从2012年开始,林场“自断一臂”,将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砍伐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从66.3%降到40%。“我们要吸收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经营理念,让林场的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刘海莹说。

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人这一生总要做点什么,实现人生价值。”从第一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事迹中,刘海莹读懂了那份深深根植于内心的执着与坚强。

把自己所学知识和青春年华倾注到林场,做好第二代塞罕坝人,是刘海莹初到坝上时立下的誓言,如今,他仍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奋斗着。(来源:河北省委宣传部 河北日报)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落点”

【中国梦·践行者】他“小气”:为省钱楼顶种菜 他“大方”:毕

“农民教授”朱有勇让这个贫困小村庄有了大批“博士后”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国务院:环保税法明年1月1日起实施 明确环境保护税为地方收入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