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

“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架设通向合作共赢的“连心桥”

时间:2017-05-17 09:53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本期导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任何一种愿景的实现、一种伟业的开展,都需要参与各方在情感上相敬相亲,在思想上共振共鸣,在心灵上互融互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民心相通”不但成为这项伟大构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其落地实施、顺利推进提供了人文基础与关键保障。然而,民心交融却是一项长远工程,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建立一项项机制、取得一分分成绩的同时,问题与不足也随之显现。只有打通了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了人与人的距离,中国倡议、世界共享的“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和世界各国携手种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树才会根深叶茂、百世长青。本期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互联互通中心主任翟崑围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构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主持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路径和主要内容。作为一种“软力量”,“民心相通”在“五通”中作用如何,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赵磊:“一带一路”有三根支柱: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其中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社会基础。

党和政府对“民心相通”有着清醒认知、高度重视。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强调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是年12月5日,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不仅体现在通路、通气、通水、通油,更体现在“通心”,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通心工程”。只有心灵相通以后,“一带一路”建设才能通达而持久,才能惠及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民众。

翟崑:打个比方,“五通”就是一只手的五根手指,政策沟通是大拇指,负责整体统筹协调、提供重要保障;设施、贸易和资金是中间三根手指,负责从不同方面切实推进具体建设;而民心相通就是小指,它既和其他四根手指共同发挥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他手指的努力效果。五根手指同样重要,合拢起来共同发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就会力量不足。可见,“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相通”是决定这项工程能否稳定持久开展的社会根基、民众基础。

主持人:非常形象的比喻。“五指合拢”才是一只有力的实干之手、推动之手、托举之手。回溯历史,重视“民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今天将其放在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联系起来看,又体现了什么新的理念?

赵磊:“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古丝路最繁盛的时候,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气象。那时人们来中国不一定是为了货物交易,而是着迷于中国的文化、思想,甚至中国人眼神中的精气神。可以说,当时人们所具备的文化自信,正是吸引各国人民近悦远来的深层原因。这也是一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心相通,但可惜因为历史原因,只在古丝路上短暂的、不连贯的时刻有所闪现。

今天,“一带一路”为何受到世界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既重经济往来也重人文交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用文化交流赋予经济往来情感和温度,以现实的务实举措唤起沿线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友好情感,进而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这和西方冰冷的资本逻辑、线性竞争逻辑是不同的。刚才翟教授谈到了“一个拳头”,对于作为“一带一路”“走出去”主体的企业来说,也同样需要两只手:一只手是商脉,一只手是文脉。唯有打通商脉、畅通文脉“两手抓”,才能把握住“一带一路”创造的时代机遇。

谈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以发现:今天世界看“一带一路”,往往和另一个词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被先后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国倡议开始上升为国际共识,而共识的达成不但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更凝聚了全球智慧;既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也包容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先进理念。

翟 崑:的确如此。重视民心不止是中华文明的关注点,也是人类文明互鉴的契合点、交汇点。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个视频,是老挝人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就叫《一带一路》,里面巧妙地融合了不少中国元素,比如中国太极扇、在当地设厂生产的企业等等,看起来很亲切。这说明在“一带一路”进程当中,两国文化元素因为惠及民众而自然融合,润泽民心。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美好的理念怎么落地、如何筑基?可以说,当一项构想真正共享共赢、惠及民众的时候,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这就是“民心相通”的作用与价值。

“让各国民众心间的友好之河充分涌流”

主持人: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有来自60多个国家、十几个国际组织的中外嘉宾400多人积极参与,各国代表讲述了不少饱蘸感情的民心故事。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民心相通”的强烈诉求。在您与国外智库、政界等的交往当中,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赵磊:先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国家,其民众对中国相对熟悉,因为很多都在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或在历史上有过交往。但原来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因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他们有很大吸引;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这些国家开始对中国的方方面面着迷。比如我们在中亚去调研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很感兴趣,一是因为喜欢里面的文化和历史,一是因为他们学了推拿、针灸后,可以在自己国家找到工作,甚至自己创业。“民心相通”要准确切入,就要找准受众的兴趣点进行针对性供给,让他对这些方面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强化相互的情感链接。

再看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比如英国、澳大利亚。我此前到英国伦敦政经大学交流,一位副校长告诉我,全校只有四五位教授研究中国,而现在全校研究中国的达到了四五十位。交流结束回国后,我便收到了该校教授发来的邮件,表达了和我合作研究“一带一路”课题的意愿,而且该课题是他们自己设立的。捷克也如此,一位捷克智库负责人向我介绍了他们当前的一项研究:“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很多国家不止民众关心中国,知识精英们也开始更加具体地关注和研究中国。

翟崑:“民众”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作用于民心相通的有很多领域,例如医疗卫生、体育、科技、文教等等。我很希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召开之后,能起到深化常态交流、汇集各方力量的作用,并且为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选取一些试点示范,形成一些制度安排,让各国民众心间的友好之河充分涌流。

主持人:成绩喜人,但问题与不足仍然存在。在这里借用赵教授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的一句话:打通发展痛点,仰望人文高点。对于民心相通来说,痛点在哪里?“高点”是什么,又该如何实现?

赵磊:我曾经把“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归为两个阶段,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打通发展痛点,因为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痛点”,进而帮助他们“打通”。比如说巴基斯坦为什么欢迎中国去?它缺电。有些城市一天20个小时缺电,什么样的工业都受不了。所以中国电建企业到了巴基斯坦很受欢迎。当然,痛点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以最好的合作叫什么?叫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但更要仰望人文高点。我们和世界打交道,如果不在理念和文化方面发力,只是借助于经济手段,很容易被视为“会走路的钱包”,我们的很多项目就会成为物理性存在,对周边环境、世道人心无法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人文交流引发“化学反应”,要细水长流、久久为功,读心、暖心,最终通心。这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是什么?一定要把“一带一路”内涵实质讲清楚,不能将其窄化为产能合作、各种项目,也不能将其泛化、虚化,给人一种无所不包的印象。要想科学发展,必须边界清晰。

我认为“一带一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经济层次,不回避向各国讲经济红利,我和你都要有获得感,不是能一个发红包,另一个闷头只管抢。大家要共商、共建、共享,真正把这个当成共同的事业。第二个是文明层次,我们要强调文明互鉴,进行文化交流、教育交流、旅游合作等。第三个是全球治理层面,向世界提供秩序治理的有效公共产品。

第三,民心相通要有案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以理服人”的工作,这很必要,但还需进一步“以例服人”,用鲜活的案例去吸引各个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中来。

最后,“一带一路”要做好智慧对接。过去的“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地进行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和项目对接,未来应进一步达成智慧对接、舆论对接和行动对接,让智慧起到穿针引线、修桥架梁的作用。

以上是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未来的发力重点。此外还有一些,比如语言问题、人才问题等等,都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翟崑:我觉得最大的“痛点”,是我们人文交流的民间度还不够。怎样真正发挥民间社团、民间企业、民间资本等力量去推进民心相通,这很关键。比如我认识一家人,爷孙三代都学缅甸语,都在为缅甸做贡献,他在缅甸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能比很多官员更大大。再比如中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已经在沿线各国做了不少扎实细致的工作,他们去推进民心相通可能更有基础。再比如民间资本。怎么把他们调动起来服务于沿线各国的民心民生,就是一条特别重要的路径。

“打通己学和彼学”,厚植“一带一路”民意根基

主持人:据两位观察,三年多来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已经有哪些比较好的举措或机制?

赵磊:体制机制对于民心相通十分关键。如何将各国间松散态的民心沟通变得组织化、机制化、常态化?我们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来看。

中央政府及各个部委,比如说教育部、文化部等都已出台“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和规划。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推进语言互通、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全面拓展深化教育人文交流等等。文化方面,一方面推动孔子学院继续在“一带一路”上精准发力,一方面开展联合申遗、合作研究与创作等等,都形成了一些好的机制。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根据沿线国家的需求开拓一些新的机制化的合作路径,尤其是利用这些机制吸引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

地方政府层面也有很多努力和实践。比如说我听说四川大学针对性地开展了“一带一路”领导力计划。,把沿线国家具有领导潜质的青年人吸引到四川大学来学习。

企业如何在从事商业行为的同时促进“民心相通”?应该自发滴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用有担当、有道义的企业文化和形象来通民心、解民忧。比如我在柬埔寨时遇到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它在经营之余做了两件事:打造服务当地的云数据中心;建立免费开放的青少年科技体验园区。现在,它很受当地政府和民众欢迎。这就是企业从自发到自觉,不断在人文交流上有所突破的实际例子。

翟崑:以我在教育行业的亲身体验为例,近年来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专门的“一带一路”项目,各个高校都可以申请。北大招收关于“一带一路”国别区域研究的联合博士后,清华搞了亚洲大学联盟,专门培养“一带一路”研究人才……这都是通过机制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具体举措。同时,高校学生也是人文交流的一大主体。例如,我的有些学生会自发地给国外政要、专家等写信,了解他们对“一带一路”的真实看法,还组织一些关于沿线国家及代表性人物的线上调研。这种自发的交流可能会越来越多,需要在一定的机制指导和约束下进行,从“星星点点”到星火燎原,这样,有温度、“能触摸”的民心相通就形成了。

主持人:“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而在心灵上下功夫殊为不易。在您看来,要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和抓手?今后应怎样更好地调动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性,“共建民心之桥,共促繁荣发展”?

赵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种上下互动、全球互动的可能性,并且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为了更好地与各国民意通达,中国人首先要学会“打通己学和彼学”,既全面掌握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学习国际社会的文化与传统,然后将这两者相互融合,更好地应用于跨文化交流。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处理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5年10月,总书记带着很多中国企业家访问英国。他在发言中谈到:1616年,英国有一位文学巨匠去世了,这个人叫莎士比亚;同一年,中国有一位文学巨匠也去世了,这个人叫汤显祖。他被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两句话、一个类比,瞬间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讲述就很容易“通心”。

企业是不是也可以仿效这样的做法?讲个真实的故事。十八世纪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曾仿照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在伦敦修建宝塔。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是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朱棣所建。今天,这座宝塔需要修葺,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主动成立基金帮助修复,预计2018年对外开放。这条新闻当时在中英两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可以想象,当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塔在中国帮助下重新焕发容光,观者定能时时感受到绵延传承的中英友谊。

这类例子告诉我们,民心相通需要“讲好故事”,也需要用行动“写好故事”“创造故事”。当我们自身展现出了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诚意和能力,让其他国家感受到尊重感、获得感、舒适度,国与国、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就会逐渐消融。“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居高临下规划世界,而是中国带头去融入世界、共同发展。从这个立场出发,用这个逻辑行事,“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便不是难事。

翟崑:“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但言语的诉说自有其力量。三年多来,我们为沟通民心已经做了不少实事和准备,政策设计也在逐步健全。下一步,应考虑怎样向世界各国更好地说明“一带一路”惠及民众这个本质,说明“五通”相关政策如何提升各国民生水平这个愿景,避免让各国百姓认为这个构想是政府之间的事,与己无关,从而影响积极性。

“用包容开放换取更多善意,赢得更多同道”

主持人:正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世瞩目。您认为论坛对于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开展有何作用?您对“一带一路”未来建设有何期待与愿景?

赵磊:我相信此次论坛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史上一个重要节点。随着论坛的召开,国际社会一定能够达成对“一带一路”的更高共识,也会带动一批具体项目实施开展。同时,这么大规模的国际交流,本身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希望今后论坛能够机制化,以带动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民心相通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我们应当考虑:国际友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当他们离开时,应该带走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带一路”的理念、案例、情感触动。会议规模宏大,有的嘉宾没有签约、没有发言,但当他看到此情此景,内心已经产生一种与人分享的强烈冲动,产生一种更加牢固的认同,这也是一种成功。

举个小例子。有一次我在外开会,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就悄悄地把我杯中的绿茶换成了红糖姜水。几年过去,会议主题、地点早已忘记,但我始终记得这杯水,至今还有与人分享这种感动的欲望。这就是触动心灵的力量。

我常说一句话: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所以,回到“一带一路”,我们怎样把政策性的规划、有温度的故事、有预见的学理变成国际语言,浸透到国际友人们心里去,让他们随身带着走遍世界各地,这将是下阶段一个重要课题。

翟崑:关于“一带一路”的未来延伸,我总结了四个关键词:

总体框架。要随着深化建设新阶段的开启、“新版本”的诞生,规划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设计;各司其职。民心相通涉及的范围极广,不能只冲着一个方向发力,各界都要立足定位,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百花齐放。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打造示范、树立标杆,引领各界对标先进、不断提升;入乡随俗。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交流中,要尊重对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用包容开放换取更多善意,赢得更多同道。

(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统筹:王斯敏、蒋正翔;主持:王斯敏;整理:王斯敏、赵凡;摄像:范子川 ;导播、剪辑:刘希尧;包装:张瑜)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落点”

【中国梦·践行者】他“小气”:为省钱楼顶种菜 他“大方”:毕

“农民教授”朱有勇让这个贫困小村庄有了大批“博士后”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国务院:环保税法明年1月1日起实施 明确环境保护税为地方收入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