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张家口 正文

【创新河北】科技赋能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时间:2020-06-28 17:31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正因此,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造血式扶贫”,成为河北省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要求和人们的共识。

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无疑是答案之一。

本着扶贫工作队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的精神,河北省科技厅大力推行科技扶贫行动,强化科技特派员精准高效帮扶,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县域脱贫产业发展,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成功创造了不少科技扶贫经验。

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朱家庄村和小庄村,老百姓通过产业增收致富的梦想正逐步实现。

河北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邀请专家指导村民四季棚种植。 河北日报通讯员张勇供图

定向帮扶——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

阳原县的小庄村和朱家庄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美得令人心醉。同时,这里也曾舟车不通,地狭民贫,穷得让人心痛。

如何才能让这里脱离贫困,变得既美又富?这是一道需要解答好的课题。

2018年,省科技厅新一届驻村工作队对小庄村和朱家庄村进行定向帮扶,艰难的解题过程由此展开。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什么样的脱贫方案适合这两个村子?这成为省科技厅需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深入掌握贫困状况,就必须到一线实地调研。省科技厅派驻小庄村工作队的三名处级干部,通过工作交接、走访入户、干部座谈、村民代表讨论、查阅资料和土壤水质检测等,对小庄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小庄村土地资源较多,人均耕地3.5亩。但地下水盐碱高氟,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种植品种单一,主要作物是玉米、葵花,品质差,收益低。村民对新的品种、技术和市场缺乏了解。缺少劳动力,能经营、会技术、懂管理的人更缺,这些都是导致他们贫困的重要原因。”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随后,驻村干部走访了村落的每一户人家。在工作队看来,只有了解清楚村里每个贫困户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位、起效果。

对小庄村的自然禀赋以及各个农户的需求进行充分摸底后,省科技厅请来多方专家实地勘察谋划,先后同张家口农科院、国家半干旱中心、双星种业、张农集团、巡天农业、鑫凯食用菌和张家口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究确立了“改善基础条件、壮大集体经济、覆盖贫困人口、扶持自主增收”的产业脱贫总体思路,拟定了为小庄村“量身打造”的“11521”(每年推广张杂谷上千亩、建设小米加工厂1座、引进红心火龙果500株、每年栽培香菇2万棒、改造扩建三亩鱼塘1个)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与小庄村一样,朱家庄村和科技的“联姻”,也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

朱家庄村村域占地面积约2840亩,其中耕地1153亩,退耕还林地936亩,村庄占地约400亩(含增减挂钩约50亩),其他350亩均为荒土山、荒沙沟、土坡。村内无学校、幼儿园。

如何才能下好科技引领脱贫攻坚的“先手棋”?

省科技厅驻朱家庄村工作队经过与村“两委”班子深入讨论研究,共同确定了发挥科技优势、推广农业新品种发展产业、助力脱贫的思路,明确目标:发展生态、有机、无公害果蔬采摘观光农业,附带发展林下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村民增收。

“开对药方子、想出金点子、找准好路子,人民群众方能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省科技厅派出了强大的“攻坚队”,强力支撑脱贫攻坚。

科技脱贫——

不再“靠天”吃饭,开发种植特色农产品

“我家有12亩地,分为两块,水浇地和旱地各占一半,种植玉米和谷子。这些年家里增收,主要原因是改种了张杂谷。”朱家庄村村民冯玉平今年70岁,以前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实现了脱贫摘“穷帽”。

说起来,冯玉平算是村里最早种植张杂谷的村民。过去他家种植“谷子8311”,亩产700多斤。从2017年起,他开始种植“张杂谷13号”,第一年种植了5亩,好地亩产达到1000多斤;差地亩产900多斤。2018年,他又种植了5亩“张杂谷13号”。去年下了几场透雨,“张杂谷13号”长势好,亩产达到1100斤至1200斤。

张杂谷籽种是省科技厅提供的,工作队还组织村民参加了由河北巡天公司种业专家主讲的“张杂谷13号”种植技术培训。巡天公司与村民签订了张杂谷收购合同,采取保底价收购,村民种植张杂谷有了“定心丸”。“阳原当地的杂粮客商前来收购,每斤张杂谷卖到2.25元,5亩张杂谷产量达到6000多斤,卖了1万多元。”冯玉平心里很美啊。

“过去村民主要种植玉米、黍等农作物,仅种植了三四十亩谷子,如今工作队购置了小播种机,用来种植张杂谷。”村主任赵美介说,通过种植张杂谷,村民有了稳定的收益。

除了张杂谷,省科技厅还投资了400多万元,建好了占地约25亩的10个冬暖式大棚和占地约55亩的36个春秋大棚。

“大棚可以种植黄瓜、茄子、甜瓜、西瓜等果蔬。3月种植黄瓜,35天即可采摘,黄瓜可以采摘6个月,一个大棚产量在6万斤至8万斤。10月再次种植黄瓜,腊月上市。在大棚里种植茄子,每年可采摘8茬。”省科技厅驻朱家庄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勇说,今后村里要发展40个大棚,除冬暖棚外,还要建设春秋棚。大棚内种植草莓,吸引阳原县城、山西等地消费者前去采摘。

朱家庄村的田地里蹚出了“致富路”,小庄村也不再“靠天”吃饭,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日子过得越发甜蜜了。

省科技厅通过送谷种、保底价收购等措施,鼓励小庄村村民每年种植张杂谷超千亩,占全村耕地半壁江山,2018年又引进了香菇种植。“省科技厅在村里扶贫,帮助村里建起两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占地350平方米,两个大棚为连体棚,投资40万元左右。”小庄村村主任杜瑞成说,省科技厅还帮助购买了一座旧冷库,从大棚里采摘下来的香菇都放到冷库里保鲜。

现如今,小庄村的藜麦、紫麦、菊苣、哈密瓜等30多个新品种,也都是省科技厅引进来的,为村民先行先试,预担风险。

特色农产品的科学种植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小庄村为村民分红150元/人,2019年收入突破40万元。此外,以500元/亩流转村民土地近160亩,每年帮助农民增收近8万元,村民在试验田务工收入每年30多万元。

拔掉穷根——

增强“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几年实践下来,省科技厅的扶贫工作队认准了,科技扶贫的重点应该放在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的建设上。

扶产业是扶贫的关键。给技术可以帮贫困地区解决生产难题,扶产业则让成效更长久。“要拔掉穷根,归根结底,还是要让人们自己站起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小庄村村民张建文,今年58岁。村里的香菇大棚建好后,他一直在大棚里打工。

张建文有种植经验。前些年,他和妻子在自家庭院里挖了一个池子,种植了占地1分的黑木耳。“由于第一次种植,没有经验,在出耳时出现了发霉的情况,没有成功。”张建文回忆道。

“香菇的种植也要凭经验,需要掌握湿度、通风等技术。”在建设香菇大棚前,村里派张建文到易县学习香菇的种植技术。

张建文等村民在大棚跟着易县技术员学习香菇的种植技术,然后教给村民,进行示范引领。“过去,生活没有方向,只是一条路来回地走。现在不但学会了很多技能和科学种植知识,与专家们的交流也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

治贫先治愚。扶贫工作队驻小庄村工作以来,省科技厅通过跑出去、请进来,充分借助各类社会资源,先后联系中科院、北师大、河北农大、河北师大、北方学院、省市农科院等各方面专家,来村调研谋划思路、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业生产等。

在朱家庄村,省科技厅还聘请了巡天种业、北方学院专家来村里讲授“张杂谷13”号、大田经济作物和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组织部分村民利用农村网络远程视频教育系统和农村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学习;组织村“两委”干部及部分村民到其他地区参观学习大棚种植;争取国家人社部项目资金10万元,实施专家服务河北阳原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联系组织三河市贵人职业培训学校来村,对20多名妇女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按摩、推拿、育儿等知识培训。同时,争取到了项目支持资金30万元,开展科普贫困村基地建设。

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了,但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下来。

朱家庄村西边是连绵不断的大山,每年夏天,从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很多,但都不能充分利用起来。省科技厅投资35万元建成了3000立方米以上的露天蓄水池并安排公益岗位一名,利用蓄水池收集雨水供大棚使用,兼顾养鱼,使养鸡、养鱼、蔬菜大棚初步形成产业链。“蓄水池养鱼后,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垂钓,游客到大棚采摘草莓,然后到水边垂钓。”

该村退耕还林地种植了杏扁,村里已对部分杏扁林地进行了剪枝、除草,补栽其他果树。为了提高林地收入,省科技厅投资了35万元左右,在大棚东侧新建占地约30亩的林下养鸡场,试创林下养鸡品牌。先后联系、考察了保定徐水大午集团、张家口市农牧局、河北北方学院等单位,目前项目已完成,散养柴鸡近1700只,日产蛋500多枚,安排公益岗位二名,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扶持产业,同时扩大示范效应,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增强地方经济的‘造血’功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发展路径。”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村民增收的途径多了,干劲也会更足,村民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 通讯员张勇、罗建祥)

来源:河北新闻网

相关新闻:

张家口市规范开具证明事项为社区减负取得初步成效

张家口市政府与国网冀北公司签署共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能源大数据

武卫东听取研究《科技冬奥引领张家口可持续发展概念设计》

张家口:专用车生产开足马力稳外贸

点燃夜经济 红火夜消费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