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张家口 正文

曲长城村“非遗”之花竞芬芳

时间:2018-09-14 21:12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untitled.png

阳原县曲长城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有400多年的明代城堡遗迹,古城门和风格建筑依稀可见。

村里有“背阁”、“木偶戏”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相关人员都会受邀到镇、县、市参加演出。村南恒山山脉南接涞源县白石山山脉,北靠桑干河,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久远,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皮毛加工产业(貂头加工)是阳原的优势产业,也是曲长城村唯一参与人数较多的产业,近几年因市场不景气等原因,村民所加工的产品卖不上价,参与人数锐减。

下一步,如何积极对接龙头企业、技术力量和帮扶资源,走出去请进来,破瓶颈解难题,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与难题。

为此,“跟着党报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第七站,选定了这个有着历史文化美誉的曲长城村。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向全社会寻找有意合作、扶持、帮助他们的企业或者个人,力求通过社会各界力量,让村民们走上共同致富路。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01.jpg

曲长城村的木偶戏和背阁历史悠久,颇负盛名。

8月24日,张家口第二届旅发大会阳原分会场上,龚学军和同村的苏冀中、张忠等木偶戏手艺人带来一场5分钟的木偶戏《明公段》,引来台下掌声阵阵。

说起曲长城的木偶戏,不得不提起一位曲长城村木偶戏的传承人---龚学军。

今年69岁的龚学军,从小受父亲影响,接触木偶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后,龚学军成为村里木偶戏班的一名成员。

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有一间“民俗小屋”,存放着龚学军几十年的心血。有木偶头,衣冠绸带、曲谱、剧本;有油印的、手写的,还有其父亲龚学朋留下的。

龚学军拿出一本老旧的剧本来,“这是我父亲留下的《桑园会全传》,你看,还是麻纸用线缝的,上面是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谈话间,龚学军轻轻拂拭着剧本,上边并不存在灰尘。

手眼身法步“五法”式式生韵,唱念做打“四功”招招动心,木偶戏已然成为龚学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愿学这个,村里只剩像我这样的几个老人了。”龚学军的话语间,流露出对木偶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担忧。

背阁已有几百年历史,是流传于阳原县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从最早作为祈福的舞蹈,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已成为一种喜庆娱乐的独特表演形式。

阁,就是高木架,高约2.5米。由一根直径十公分的铁棍和几块木板组成。演出时大人和小孩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表演。小孩站在一块横板上,胸前有一片约二十公分长的弧形铁片,与小孩前胸的弧度相吻合,再用粗布条把孩子的上身和腿与架子捆绑在一起,然后化妆,穿上宽大的上衣和长裙演出服。裙子的长度遮住脚和脚下的踏板。最后把“阁”和上面的孩子一起绑在大人的背上,下面人的头部正好遮住后面露出的一截铁棍,所以从前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头顶,正是这个节目的特色所在。通常,背阁是由两位演员表演,一个大人背一个小孩,叫单人背阁;有时也有一个人背两个孩子的,叫双人背阁。双人背阁难度大,需要极强的体力,因此更为精彩。

如何传承好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里老艺人通过传帮带培养新秀,对木偶戏和背阁进行积极的抢救和保护,还需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帮着出谋划策。

让碎皮加工老手艺“强起来”

02.jpg

阳原县作为闻名全国的皮毛加工基地,碎皮加工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曲长城村,貂头制作在阳原县的皮毛副料加工产业中占据了很大份额。

走进村里貂头制作大户宋建军的家,宋建军正在院子里钉皮子。一块润湿的皮褥子铺平在一张木板上,他左手捏起一颗小钢钉,右手拿着小锤子,“叮叮叮”,手起锤落,眨眼间一颗颗小钢钉将100余块尺寸均匀的貂头皮固定在木板上。宋建军和妻子马润花从事貂头制作已经20多年,生意火红时,他家是村里最大的貂头制作手工作坊,村里好多人给他打工。

宋建军和妻子分工明确,宋建军负责对貂头大小挑选、泡水浸润,最后将妻子马润花和工人缝制好的整块褥片钉在木板上打版。“你看,这属于比较小的貂头,一块一米长,0.5米宽的褥片需要150到160个左右的貂头制作而成。”作坊里正在修剪貂头的马润花拿起几块貂头碎皮,正在侍弄组合准备缝制。这些在别人眼中的下脚料,却在马润花她们的巧手下,经过几道工序,变成标准规格的褥片,再被大营、海宁、北京、广州客商上门订购,再加工成鞋子内胆、汽车靠垫。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村里的集体皮毛厂的成立造就了一大批碎皮加工的能工巧匠。几十年来,曲长城碎皮加工业在发展中创新,特别是貂头加工,技艺精湛,独树一帜,成为阳原县有名的貂头加工专业村。鼎盛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和皮毛打交道,人们通过这种由碎皮子拼接起来的产业而发家致富。从买料到挑选搭配、裁剪成几何图形,再到缝制、顶板、修理,经过这几道工序后,别人看来已是废料的貂头,在曲长城村的毛毛匠手中却能变废为宝。

曾经,貂头加工是村民致富的“法宝”,曾形成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经营格局,一块褥片价格最高时卖到300多元,全村有千人以上进行貂头碎皮加工,每年可加工褥片30多万条,并辐射带动周边双树、独山等十多个村子3000余人。

现在,由于市场波动较大,一块褥片价格只能卖到80元左右,村里好多人已经转行干别的了。如何把褥片这样的半成品向精细制作转变,让开在家里的手工作坊变成成品制作车间,让貂头加工成为村里脱贫致富产业,这是村民最大的心愿。

让产业扶贫路“宽起来”

03.jpg

曲长城有土地近3万亩,面临缺水和土壤贫瘠两大难题。曲长城村常住人口737户、2345人,有劳动能力而赋闲在家的人较多。

水质差、环境差、住房差是曲长城村民生活中面临的三大现实状况。

今年3月,省农业厅驻曲长城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把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深入调研并邀请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专家现场指导,寻找优质水源,探究水质变坏症结,“我们与镇党委、政府多次沟通,初步确定从山上打深井,或由镇政府统筹建设联村引水工程,解决全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个别水井进行专业填埋,解决水源串层水质变坏问题。”省农业厅产业扶贫办驻曲长城扶贫工作队长严春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多年来,曲长城村土壤贫瘠、碱性大、粘度高,不宜发展高耗水作物。山前可利用空间多、光照充足、劳动力富余,适合发展适度规模的光伏、养殖业、加工业等。但产业基础薄弱,靠自身发展时间长、难度大。

为此,驻村工作队先后与多家企业就产业发展对接洽谈,请来院校专家就盐碱地改良实地检测,初步确定挖掘潜在优势,打造农林牧光生态循环示范区。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模式,先行建设一个肉牛规模养殖场,所产生粪便用于万亩经济林土壤有机质提升或沼气发电;在经济林下引导发展苜蓿、谷子等节水作物生产,养殖场就地消化使用;利用养殖棚舍发展光伏,增加村集体收入,引导贫困户通过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增加收入。同时,工作队将引导皮毛加工和豆制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何制定完善更长久的规划?村南恒山山脉南接涞源县白石山山脉,北靠桑干河,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久远,如何深度开发,在自然景观上“做文章”?如何将曲长城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曲长城村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和单位给予支持。(记者孙琳 通讯员仝辉陈飞文/图)

相关新闻:

市创城指挥部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张家口市新增6家院士工作站

张家口市有序推进“三不为”问题清理整改“回头看”

崇礼铁路单线箱梁开架

张家口市将用3年时间对无障碍设施全面改造提升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