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石家庄 正文

行唐县三大举措脱贫攻坚:聚焦精准攻难点 巩固成果助振兴

时间:2019-07-12 14:05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阅读提示:行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引航定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创建“残疾人双创园”、修好“产业路”、推广“金丰经验”三大举措,突破攻坚难点,补齐工作短板,巩固脱贫成果,有力带动了全县精准脱贫,助推了乡村振兴。

●搭建助残平台 助力精准脱贫

——行唐县“双创园”开启残疾群众新生活

双创园—残疾人在手工车间工作。

石家庄市行唐县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等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以残疾人脱贫为重点,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创办了昊腾残疾人“双创园”。通过实施“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残疾人)”扶贫模式,破解了残疾人和贫困户无业可扶、无力脱贫难题,蹚出了一条“以残带健、以弱助强、兼顾日间照料”的产业脱贫新路。在今年5月16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行唐县“双创园”荣获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

>>着眼创新创业,搭建助残平台

“在双创园里从事缝纫机计件加工,每天能挣40块钱,还管吃管住,俺们有信心脱贫,往后就要过上好日子喽。”行唐县西塔子庄村贫困残疾妇女赵春艳高兴地告诉笔者。

为把“双创园”做大做强,行唐县委、县政府免费为“双创园”提供运营场所,给予5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出台了扶贫助残巧手坊建设奖补、贫困人残疾人和一般贫困户技能培训奖补、帮助和带动就业奖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双创园”就业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

“园区为残疾人提供了吃住、工作、生活、学习、康复、励志等‘一站式’关爱帮扶服务,让他们有一个温馨的家园。”行唐县“双创园”园长贾茹说,残疾人在园内通过工疗、农疗、娱疗及康养生活,不仅让残疾人实现康复,同时根据残疾人身体状况,“因人制宜”为他们量身定做适销对路的就业项目,安置不同就业岗位,园内手工包装区、线上运营区、缝纫制作区、后勤保障区全部做到“人尽其能”,为他们搭建起更大更广阔的就业创业舞台,让大家在这里展现自身价值,实现就业创业。

>>立足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除了发展产业、就业外,关键还要激发贫困残疾人的志气,提高他们就业创业技能,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行唐县“双创园”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内生新动力,带动贫困残疾人全面融入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残疾人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

“这里有米娜、宇文军霞等全县20余名优秀残疾人感人事迹,我们把‘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信念深植于贫困残疾人心中,激发他们战残战贫、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志向和动力。”行唐县“双创园”副园长王梅贞说,只有让贫困残疾人从内心革新自我,从自卑阴影走出来,愿意接受新环境与新事物,才能树立生活信心,才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足内翻而爬行了21年的女孩付学静,因自卑辍学一直待在家里,曾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201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付学静进驻行唐“双创园”。这里与命运抗争的优秀残疾人感人事迹深深感动了她,改变了她的命运。经过手术治疗后,如今,能够站立起来的付学静在“双创园”培训后从事图文标注工作,月收入1500元左右,还在“双创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战胜自己。其实,我们残疾人也能像其他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生命的精彩。”付学静信心十足地说。

与付学静境遇相同,21岁的王玥同样在“双创园”找到了“自我”。由于疾病,如果只看身高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位“二三年级小学生”。“当我用在园区挣的工资给我妈妈买了衣服,她到处跟村里人说‘我终于指望上我闺女了’。”王玥开心自豪地说。

“园区不仅给来这儿的残疾人提供安身和就业的机会,也没忘了俺们这些园外的人。”行唐县余底村身患小儿麻痹的董保安说。他通过在园区进行技能培训,如今在家中成了“扶贫助残巧手坊”的负责人,带着20余名残疾人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给“双创园”做手工活儿,成了三里五乡的创业名人。自打成了巧手坊的带头人,每天能挣三四十元钱,不光残疾人,就连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都纷纷跑过来向他这里要活儿,让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憧憬满满。

目前,来自全县的108名残疾人在行唐县“双创园”实现了就业,他们在加工一般手工产品的同时,还生产了防护型褥疮垫、轮椅坐垫、冰箱除味盒、防雾霾口罩、抑菌防辐射内衣等高科技产品,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

>>发挥龙头作用,“四个一批”见成效

“双创园”启动运行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残带健、以弱助强、兼顾日间照料”的良好格局,取得了“四个一批”扶贫助残成效。

“辐射带动一批”。在“园区就业一批”的基础上,由“双创园”延伸建立的全县70个扶贫助残“巧手坊”辐射全县330个行政村,带动了2199名贫困残疾人和一般贫困户就业增收,树立了以残带健、以弱助强典型示范。独羊岗余底村的“扶贫助残巧手坊”,不仅吸纳了20余名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也带动了全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上方乡侯阳关村的残疾人常淑华女士,从自己干到带着左邻右舍一起干,还吸引了周边村近40多名贫困户和30多名留守妇女参与拉花制作。

“居家安置一批”。在残疾人就业产业上,“双创园”精心选择手工业为主进行推广,可以居家、可以集中,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误。同时,园区依托“巧手坊”为残疾人设立了“三上门”服务(上门培训、上门送活、上门收货),为不想离家、不能离家且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渠道,目前已帮助850名残疾人在家实现就业。

“解放松绑一批”。通过“双创园”的集中安置和辐射带动就业,不仅让残疾人有所养、有所扶、有所得,同时也打破了残疾人家属的羁绊、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通过集中安置87名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集中供养,161名家属放心外出务工;通过辐射就业带动,600多名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800元,由“靠养”变为“自生”;在“双创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带动了850名残疾人家庭实现脱贫,500多名残疾人摆脱了“吃低保”的身份。(贾博义、尚子龙)

●修好“特色产业路” 铺就“致富快车道”

——行唐县“特色产业路”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路—北河乡龙兴庄村。

在行唐北部山区,一条乡村公路如飞舞的丝带在山丘和村庄间环绕伸展,路边不时有七彩的蝴蝶在野花间流连,山坡上枣树遒劲的枝干树叶繁密……这条公路因穿过了行唐诸多特色农业产业区,为当地群众出行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被称为“特色产业路”。

行唐县委书记杨立中说:“我们着眼推动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求把特色产业路打造成群众出行的‘幸福路’、脱贫致富的‘助推器’、美丽乡村的‘快车道’,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政策红利。”

>>打通乡村道路最后一公里,方便群众出行——美丽乡村的幸福路

花沟村位于行唐县九口子乡,北部与阜平县接壤,是该乡最边远、最贫困的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出行难”一直是乡亲们的一块心病。

“县里为深山沟的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以前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窄土路,出门坐‘三马子’赶集进城,既颠簸又费时间。去年村里3米半宽的‘村村通’被升级改造为7米宽的柏油路,而且通到了家门口。”提到特色产业路,九口子乡花沟村村民张黑小赞不绝口,“过去骑自行车到口头镇赶集,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通了客车,一天五趟,抬脚上车半个小时就到了,乡亲们出行方便多了。”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山区丘陵地区百姓出行难、致富产业少、脱贫难度大的突出问题,行唐县着眼“以路兴产,以产脱贫”目标,从2017年4月开始,投资3.6亿元的行唐县特色产业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包括安太珍果基地路、张家庄中华寿桃观光路、枣区环路、核桃环路、驴业养殖路等10条280公里,覆盖该县12个乡镇18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90个。通过修建扶贫特色产业路,把农产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升了交通服务民生能力,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兴旺,农民增收增添“助推器”——群众脱贫的致富路

东安太庄村以出产的“安太”苹果品质好远近闻名。说起新修的“安太珍果产业路”,村民们都纷纷跷起大拇指。

“2018年9月,穿越俺们村‘珍果园’的产业路贯通了,采摘节期间,果园里游人如织。往年整树采摘两块半钱一斤还难卖的苹果,去年卖到4块半,有的品种还卖到了六七块钱一斤,最高一个苹果卖到50元天价。”东安太庄村果农刘新伟乐呵呵地说,“俺村沾了产业路的光,仅苹果采摘一项,去年乡亲们至少增收300万元。”

投资2675万元,总长15.7公里的“寿桃观光路”,位于城寨乡和翟营乡交界的张家庄村南,涉及城寨乡、翟营乡的陈家庄、掌头等10个村,这条特色产业路建成通车,与国省干线、县道相互连接形成环路,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着实让乡村采摘游“火”了一把。城寨有机山庄的负责人钱根皂兴奋地介绍说,往年这里的中华有机寿桃采摘期得一个多月,去年不到25天就采摘一空,价格还比去年增长了50%,达到了每斤15块钱,一箱6个高端精品寿桃通过电商卖到了998元。

道路通、产业兴。特色产业路的建成,就如同盘旋在行唐北部山区的一条金线,把沿线旅游景点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村串成了一条“珍珠链”,打通了交通“动脉”,让“特色”变成了“亮色”,让农家的土特产品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各地,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返乡农民的创业路

乡村振兴,道路先行。行唐县本着路不仅要修,而且要修快修好的目标,努力把路修到贫困乡村的山坡田野、林间村口,修到果园里、大棚旁,修到脱贫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最前沿,切实修出一条脱贫路、致富路、产业路。

产业路的修建,方便了农产品的外销,吸引并激发了一些有志农民和大学生在家乡投资创业。今年48岁的刘小五是独羊岗乡东差取村农民。2004年,脑筋活络的他开始涉足煤炭经营,几年下来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煤老板”。听说县里要修产业路,刘小五开始转型经营,把精力转向关注已久的绿色设施农业。近年来,他承包了村里70多户210亩沙滩地,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绿源农业生态园,建设日光温室大棚35个,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由煤老板转行当起了名副其实的“农业庄园主”。

“以前我们园区大棚生产的蔬菜外运很不方便,田间土路窄,遇到农忙时节,外面的车进不来,园区的车出不去,3米多宽的田间路错不开车,经常堵车闹心。去年县里把6米宽产业路修到了我的农业生态园,现在蔬菜外运再也不堵车了。”刘小五高兴地说,若让自己修路还真是修不起,县里非常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这样好的机遇,激励他去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20个香菇大棚,决心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在行唐,像刘小五一样看好特色产业路,选择在家乡投资创业的还有很多。目前,该县有100多名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办起了各类种植养殖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苹果、核桃、皇冠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蔬菜、精品水果和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同时,各类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如雨后春笋,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二期产业路14条147公里,总投资4.3亿元,涉及14个乡镇65个村,预计2020年底全部完工。工程竣工后,沿线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公路+特色产业+景区’的格局初步形成,行唐乡村振兴将驶入‘快车道’!”行唐县政府县长王彦芳说。(贾博义、刘梅全)

●企业变成“田保姆” 农民成了“田掌柜”

——行唐县“金丰公司”产业扶贫见成效

6月18日,在行唐县上碑镇杨村,贫困户杨小鹏驾驶自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紧张作业。“今年三夏麦收期间,公司让我负责村里300多亩小麦收割,不仅自家5亩多的小麦颗粒归仓,而且每天还能挣900元薪金。”杨小鹏所说的公司是指行唐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去年他将自家的5亩地托管到该公司管理,自己当上了公司的农机手,不仅自家土地收益没减,在家门口多了一份打工收入。闲暇时间,他和媳妇在镇上开了个面馆,有了三份收益。

针对当前农业转型、农村青壮劳动力转移和留守人口老龄化趋势,农业大县行唐从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扶贫带贫机制,探索建立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新模式,引进“金丰公社服务公司”土地托管全流程闭环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土地撂荒又不甘心”的后顾之忧,破解了农村种地增收难题。

2018年3月,行唐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应运而生,公司采取加盟形式,通过“聚资源、建网络、做服务”,为广大农户提供覆盖全程的土地托管、农资套餐、金融保险、产品销售四大服务,实现土地、农资、人力、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高效经营。

6月18日,行唐县金丰公司在冻庄村为托管土地的农民发放玉米种子。

“公司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的原则,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销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又耽误赚钱’的矛盾。”行唐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郭战奎介绍说,“我们推行土地托管模式,不仅省去了土地租赁费用,而且减少了前期资金投入,降低了托管风险,避免了丰灾年份的大起大落。”

“现在土地搞传统种植就是‘鸡肋’,鼓捣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俺家5亩地,以前都是自己种,每亩玉米产出1200斤、小麦产出1000斤,毛收入2340元,减去生产成本1600多元,每亩纯收入满打满算才700多元。去年一站式托管后,每亩产出保底收益2340元,减去托管费885元,俺亩纯收入1500元,5亩增收4000元。”体会到土地流转好处的杨村村民李国忠,高兴地掐着手指给笔者算着精细账,“俺现在成了‘甩手掌柜’,从种到收,不用投入、不用操心,‘坐享’收益,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如今在企业打工年收入6000多元,增收一年下来算得上个万元户!”

为帮助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在运营过程中,行唐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所有的服务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免除土地托管费、优先聘用务工、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农业机械设备操作培训等。2018年,公司免费为205户贫困户提供了8万余元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带动180名贫困人口就业,按人均服务100亩计算,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约4280元。贫困户农机手经过培训成为职业农技师,在金丰公社统一调度下,每年每人服务面积超过2000亩,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目前,行唐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公司已初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立县级服务中心1处,乡村服务分社42家,完成土地托管面积2.5万亩,涉及该县5个乡镇60个村的5000多农户20000多人。

“通过土地托管模式,公司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种植成本普遍下降45%,粮食增收超过10%,农民收益增加112%,带动了全县730个贫困户稳定脱贫。”郭战奎说,“预计到2020年,我们乡村服务分社将发展到100家,由平原乡镇向山区乡镇推进,土地托管将辐射全县9个乡镇(开发区)和110多个中心村,让更多的农户受益。”

“行唐县推行土地托管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不愿意种地’‘农民种地不赚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等问题,企业成为‘田保姆’,农民变为‘田掌柜’,把县内2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调动了他们从事二产、三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行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刘梅全、郭霄)

来源:河北新闻网

相关新闻:

这种醉驾“花招”要不得! 看庄里警察蜀黍巧应对

石家庄市区17万人次享受到住房保障资格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到石家庄市调研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石家庄市工商联集“百企”之力帮“百村”脱贫

石家庄市水利局多项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