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石家庄 正文

时代精神铸“天路”——井陉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旅游环路纪实

时间:2019-05-29 14:37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时代精神铸“天路”

——井陉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旅游环路纪实④

井陉“天路”为深山里的小山村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村民们开起农家乐,走上致富路。记者张晓峰摄

在转型升级、脱贫攻坚、“7·19”灾后重建等多重重压下,为什么井陉这个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6个多亿的经济欠发达县,敢于上马投资数亿元建设被称为“天路”的传统古村落旅游环路?

面对资金短缺、施工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为什么在没花上级一分钱的情况下,井陉人仅仅用22个月就能开山凿路,修建起全长40余公里的“天路”?

……

连日来,记者深入井陉“天路”沿线实地调查走访,多次与当地干部群众和施工技术人员座谈,在还原井陉“天路”修建过程的同时,井陉“天路”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也越发清晰。

●为了群众利益敢于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这条路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条连通外界的快速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希望之路,大家早就盼着修了。”这是记者在井陉“天路”沿线采访时,听当地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以前游客来俺们村,大都是走平涉线转元大线,因为这条路拉煤的大车特别多经常堵车,实在是难走,很多人来过一次就再也不愿来了。大伙儿都盼着能修一条通畅的新路。”南障城镇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说。

“以前,从于家村再往里走几乎就没路了,到张井沟、南张井一带都只有山间的步行羊肠小道。来于家村旅游的人,想去大梁江得原路返回到平涉路上,非常不方便。”于家乡党委书记赵峰告诉记者,“修路是全乡干部群众的期盼,不修路发展就没出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路”沿线地处井陉西部深山区,交通闭塞,出行不便,是井陉贫困人口集聚区。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的于家村、大梁江村等24个古村落,由于受道路制约,多年来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修建一条旅游环路,盘活旅游资源,成为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

“其实,井陉历届县委、政府都把修路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一直抓在手上。”井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范彦军介绍说,早在2016年上半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申报成功后,县里就决定在西部古村落片区修一条连接各个古村落的旅游环路。‘7·19’特大洪灾让原有道路受到重创,很多路段被冲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修路的决心。”

修路,钱从哪里来?经过专家实地踏勘,初步预算这条路修下来至少需要9亿元。当时的井陉县,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6亿多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而且,井陉县还正面临着转型升级、脱贫攻坚、“7·19”灾后重建等一系列艰巨任务,资金严重不足成了最大的难题。

是被动应付,还是向前发展?面对选择,井陉县的决策者没有犹豫。“砸锅卖铁也要修路。”井陉县的决策者向全县人民立下军令状。修路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提出“要修就要高标准,一步到位、不留遗憾!”在多次召开的交通、国土等部门协调会上,“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干”成为硬杠杠,各级干部写下保证书、立下军令状。沿途乡村两级干部也纷纷表示,“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通、修好!”

正是凭着全县各级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2016年12月,“天路”工程如期上马。沿线乡(镇)、村两级负责占地、迁坟、移树并清理路基开出坯路,县交通部门负责整理路基和后期铺油,一场全民动员的“天路”攻坚战在太行山上拉开了帷幕。

记者从井陉县委办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7·19”以来,每年县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事项。其中,县本级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累计达到了15亿元,共撬动社会投资50多亿元。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井陉县领导干部为了群众利益敢于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对于修‘天路’,县里做了详细的调查。一是充分认识到了群众渴望修路的迫切要求,修路决策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二是井陉县素来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好传统。上世纪50年代,井陉人民就曾自带干粮、抡着铁锹在太行山上架起了绵右渠,比河南的红旗渠还要早两年。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修建了绵左渠、人民渠等一条条灌渠,以及张河湾水库等水利设施,改善了山区灌溉条件;三是我们刚刚经历了‘7·19’抗洪救灾的历史考验,凝聚了‘打虎上山’的作风共识。我们相信,在新时代,大家依然能够发扬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将‘天路’修好。”井陉县委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战天斗地中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

建设“天路”任务目标确定了。可是,应该怎么修才是最有利的呢?为了规划合理的线路,井陉县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无数次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反复优化设计方案,甚至把办公桌搬到工地现场指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在战天斗地中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

井陉“天路”全长43.1公里。其中18.5公里新建段全部从山上过,需要劈山开路、遇水架桥。而这最难的新建段中有2/3都在于家乡,也是整个“天路”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一艰巨任务,于家乡领导干部只有一个字,“干!”乡党委书记赵峰带头把“办公桌摆在修路一线,有问题现场解决!”先后召开近百次班子会、乡村干部大会、现场工作会、观摩会,“一切为了修路,一切服务修路!”

各村修路最难的是资金。但他在缺钱、少物的情况下,一户户走访,一家家座谈,终于在占地、迁坟、移树补偿款未到位的情况下,取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全乡8个村9个标段的建设同步铺开。与此同时,一切办公经费从俭,用节约的钱支持修路,成为当时于家乡全体干部的自觉行动。

其实,赵峰只是众多乡镇干部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秀林镇副镇长高军为了给公路定向,冒着生命危险在山崖间无数次攀爬、勘测、比较;在划定绿化带过程中,秀林镇干部杜彦生不慎掉入一米多深的干水渠里,右小腿被渠中的利石划出近10厘米深的口子,露出了骨头。被同事拉上来后,他将裤腿撕成布条做了简单包扎,忍着巨痛坚持完成了当天的勘测任务;南障城镇党委副书记郝翠平一年多时间里,天不亮就进村敲门,回单位经常是深更半夜,黑丝变白发,还得了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等疾病……

对交通工程施工人员来说,从2018年3月15日入场开工那天,他们就好比上了战场。为了旅游路早日通车,他们赶工期,争进度,20台挖掘机、8台铲车、7辆自卸车和3台压路机全部开足马力连轴转,每天从早上六点多一直干到晚上七点多。虽然离工程项目部只有短短两公里路程,但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中午饭都是在工地吃。一直到2018年10月通车,整个项目部几十口人,除了每周回一趟家洗洗澡、换换衣服,没有一个人休过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井陉公路站施工人员清一色都是黑中带亮的面庞,对比他们入场修路以前的照片,记者禁不住热泪盈眶。

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精神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修路过程中,井陉县坚持从实际出发,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打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针对资金短缺、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合作修路”模式,整个工程由县政府主导,沿线乡镇为分标段责任主体,各村为自村路段建设主体,乡、村负责打好路基、修通坯路,县政府负责铺设沥青。这一方面改变了过去政府为主体、承建商和工程队预算造价虚高的情况,节约了资金,花小钱办了大事;另一方面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沿线群众不计损失主动配合占地、迁坟、移树等工作,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专家最初提出的“不打隧道不能铺筑”问题,县委、县政府对上对下问计,提出“下挖山体、盘山而上”的方法,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满足了旅游体验,同时还消除了水毁隐患。

修路,说起来只有两个字,真修起来,却是千难、万难。而对于井陉“天路”来说,与其说是修路,不如说是在凿路。井陉县公路站站长王小平回忆说,修路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克服的办法也多。

“天路”全程山高坡陡,18.5公里的新建段海拔落差500多米,个别点位坡度在17度以上,摊铺机无法进场,铺设沥青难度极大,施工人员就用铲车一车一车端,把压路机牵到高位一次一次轧,终于铺上了柏油路面。

张家井村有一座400多米高的山体,爆破后60万立方米的石头可愁坏了施工的队伍,清理石头不仅费时又费力,还会污染环境,怎么办?建立临时搅拌站!将这些石头就地取材,碎成石子,用于道路的“水泥稳定碎石层”的铺设。仅此一项就为铺设“天路”节省了90多万元的花销。

据初步统计,井陉“天路”修建过程中,共挖运土石方118万立方米,最后却没有任何弃渣。因为他们通过就地取材,科学统筹,将这些土石方都填埋了矿坑,做了路基碎石层。

“井陉‘天路’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在保证通行的前提下服务旅游业发展。为此,在建设中走了一条先通后畅、逐步提升的路子。”石家庄交通勘察设计院原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吕禄祯一直是井陉“天路”工程技术指导,最初“不打隧道不能铺筑”也是他提出来的。他说,井陉“天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过程。按照最初设想的国家二级山区公路标准,修路的确需要打隧道,不过考虑到井陉县的实际困难,和“天路”乡村旅游公路的实际功能性质,他们采取了折中办法,不打隧道先把路修起来,保证发展需要,将来有条件再逐步提升,这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为了满足旅游需要,他们将最初计划的路宽8米,拓宽到了12米,在一些有条件的重要节点则拓宽到了16米、甚至更多。“目的就是为了给将来在路上建设驿站、公厕和观景台等服务设施预留足够空间。”

发动群众人人参与的集体主义精神

组织是引领,党员是旗帜,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在“天路”修建过程中,井陉县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群众人人上、集体攻,使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由过去的“政府干、群众看、个别人拖后腿”变为现在的“政府想要干、群众更要干、大家抢着干”。

时任南张井村党支部书记尹国红,修路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工程设备开上了工地,几个月下来仅加油就欠了40多万元。他说:“上面给不了钱,自己想法慢慢还。俺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虎火之乡,修好路,游客多了,乡亲们富了,贴钱也高兴。”

小龙窝村党支部书记樊海忠,为修路做群众工作,严重透支了健康,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走完了65岁的人生历程!下葬那天,全村群众空巷而出,送别他们的老支书,大家说:“老书记,你放心地去吧!再有多大的难,哪怕豁出命来,俺们也要把路给通了!”

党员干部带头儿,群众更有劲头儿。“没有群众的理解支持,就不会有现在的这条旅游路。”南障城镇党委副书记郝翠平深有感触。拆迁关键时刻,蒋家村党支部书记生病住院,拆迁工作一度陷入被动。村民蒋录昌自告奋勇,挺身而出,配合镇村干部拆迁。他不仅主动拆除自家的车库,还帮助做通了其余4个拆迁户的工作……

翻开时任于家乡人大主席、旅游路前期工作总协调人张志军那摞厚厚的签字簿,343个红手印无言诉说着群众的支持。该乡高家坡村村民高富秀是村里的贫困户,母亲下葬不久就赶上修路,需要迁坟。他没有提任何要求,主动迁走了埋着自家5代12口人的8座坟;为了不影响工期,于家村老党员于福堂不顾自家地里的谷子即将成熟,毅然在签字簿上摁上了红手印……

“人心齐,泰山移。”2018年10月1日,这条全长43.1公里的“天路”全线通车了。整个工程涉及改渠2710米、架桥3座、迁坟141座,移植树木16.6万余棵、挖运土石118万余立方米,从决策上马到竣工通车,前后仅用了22个月的时间,比预计工期提前了14个月。而且,这项预估投资9.3亿元的大工程,实际投资仅仅2.1亿元。其中,县财政出资1.6亿元,乡、村自筹、群众捐款2000万元,企业主免费提供工程机械、运输车辆、群众出义务工等折价3000万元,没用上级一分钱。这一丰硕成果,得益于井陉县各级领导干部为了群众利益敢于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得益于他们在战天斗地中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得益于他们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创新精神,得益于他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动群众人人参与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井陉县领导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在井陉县人民心中,井陉“天路”不仅只是一条旅游路,更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路”,一条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的“连心路”,一条以自力更生为基调的“创业路”,一条以人民战争为依托的“民心路”,一条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路”,一条以“7·19”抗洪和灾后重建精神为基因的“丰碑路”,它已成为井陉最靓的风景,激励着陉山儿女在建设“富民强县、美好井陉”实现乡村振兴的圆梦征程中高歌猛进、一路前行。(记者魏宪亮、潘双清、杜倩倩)

相关新闻:

石家庄市地铁2号线部分站点恢复地上交通

全国U系列游泳赛落幕 青少年游泳赛火爆省城

石家庄花城建设,栽植时令花卉380多万盆

石家庄市全面推广运用农业科技让农业变得更加智慧

石家庄旅发大会打造了哪些新鲜好玩地儿?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