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石家庄 正文

回到祖国,我的人生因改革而精彩

时间:2018-08-20 13:4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杨连喜获得的部分荣誉。

杨连喜从华侨大学毕业时的毕业照。

翻看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35年的岁月在脑海中清晰闪回,杨连喜的脸上,一如透过窗子打进来的阳光一般明媚起来,“是祖国的改革开放,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

1983年,在杨连喜的记忆中,这是个给他的人生带来巨大转折的年份。那一年,16岁的他随父辈由蒙古国辗转回到祖国,从承德市平泉县(现为平泉市)一家粮店的小伙计,到石家庄市政协委员,河北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回国35年,杨连喜的人生轨迹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

讲述人:杨连喜(河北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兼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总支书记,1983年从蒙古国回到祖国)

改革开放初期回国,祖国把最好的给了我

对祖国的印象,杨连喜从1983年开篇。那一年,他和家人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回到中国。

“回到祖国,我们被安置到了承德市平泉县,县里给了我们一处二层小楼,房子里简单的生活用具都已准备好。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物资限量供应,我们的粮食本儿是80%细粮、20%粗粮,一个月可买一斤牛羊肉。那时的承德,相比乌兰巴托的生活条件差很多,但后来我们才知道,当地老百姓粮食的配比是粗细粮各50%,从各方面,我们都得到了特别的照顾。

“如今物质短缺的记忆早已翻篇,我们走向了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生活,但当年祖国努力把最好的东西给了我们,那份温暖始终铭刻于心。”

当上粮店“小伙计”,日子无忧而快乐

“1983年8月24日,我成了家里第一个上班的人,特别兴奋,当初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县委办的工作人员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带着我,去了平泉县粮食局报到,我被分到了城关粮食所下属的第四粮店。

“那时候我才16岁,同事们都像对待自家孩子似的,特别喜欢我,大家喊我‘小华侨’。

“后来粮店自制面包、油条,看我机灵,让我去火车站门口卖,我账算得清楚,卖得也快,可有成就感呢!相邻卖茶水的大娘也很照顾我,经常让我喝茶。”

说起这些,杨连喜眼里闪着孩童般的喜悦。华侨在异国始终感觉是客居,并未获得根本认同。初回祖国怀抱,大家亲人般的关切,让他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他说,这是在异国很难体会到的温暖和快乐。

走进侨校,成了家族第一个大学生

“1985年,集美侨校招华侨补习生,经过半个月的突击培训,我竟然通过了考试!

“离开粮店,走进集美侨校,在那儿可以说是经历了艰苦的三年时光,英语从没学过,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每天必须起早贪黑地恶补。

“最后我考上了华侨大学,在那儿结识了我的爱人,她也是从蒙古国回国的。我俩都是各自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如果还在蒙古国,我们可能仅限于在华侨子弟学校完成学业,很难再接受高等教育。

“一个粮店里的小伙计,迈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事业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还有幸当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这些是在异国他乡想都不敢想的。

“正是祖国的发展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

26年工作实践,感受改革带来的文化繁荣

“199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了河北省话剧院,上班没两年,话剧院的演出大厅就变成了歌舞厅。那个年代,舞台艺术日渐势衰,很多院团无戏可演,一些演员转身投入影视。

“刚上班就遭遇文艺事业的寒冰,其间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1996年,省话剧院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主业,把主业做强。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推出了《厂长马恩华》《秋天的牵挂》《丰年好大雪》《寻找李大钊》等剧目,而且获得了一些国家级、省级奖项。同时,又拓宽市场,尝试编排儿童剧。话剧院的演出大厅终于重新还给了话剧。

“2016年,我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任职时,正值剧院发展困难时期,而国家频繁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文件,戏曲发展其实正迎来新的机遇。

“这年4月,李保国教授逝世,我们第一时间创排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用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戏曲形式,让李保国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该剧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从未后悔回国,祖国的怀抱让我感觉踏实

时光匆匆,转眼间,杨连喜回国已经35年了。偶尔,他也会和仍生活在蒙古国的发小们联系,他们大多做外贸生意或者翻译工作,基本都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

问到杨连喜相比之下会否有种失落,毕竟在他自己看来,他的血脉里有着家族经商的基因,在异国的商海,他也许同样会是个成功者。他的回答很肯定,“我从来都不后悔回到祖国!”

“生活在中国,我最大的满足感是踏实。改革开放让中国越发的强大自信,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也愈发淡定从容。

“回国35年,我看到了祖国在改革中经历的阵痛,为民生所付出的努力,中国人在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气,常令我热血沸腾,心怀感动。

“我的朋友中很多人都把子女送回国内读大学,学习中文、经济。过去很多海外同胞羞于讲汉语,因为中国没有地位;可现在,全球掀起了‘中文热’,语言实力靠什么决定?靠的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

个人的生命轨迹中 镌刻着改革的力量

个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脉搏同步。杨连喜的每一步成长,都与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契合。

初回祖国,走上工作岗位,“下决心当个好‘伙计’”曾是杨连喜的最高理想,而走进大学校园,犹如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成了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而在大时代的宏大布景上,1977年恢复高考,更是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杨连喜们”为伟大祖国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而庆幸,“历史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机遇,因而报效国家的使命感也特别强烈。”

在文化战线上工作的20余年,杨连喜的心境同中国的文化发展轨迹一样,经历了从“失落”到“回归自信”。“正是改革开放步伐的越发稳健,中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加强,让文化大步走向繁荣。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正在慢慢提升。”

40年的探索、奋斗与积累,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镌刻下了一串串坚实的印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轨迹,也生动地展示着改革的力量。在新的起点上,中国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每个人心中也都多了一份坚毅从容、睿智自信,相信新征程的画卷,定会比以往更加壮阔。(文/记者刘岚 图/杨连喜)

相关新闻:

石家庄一男子心梗晕倒热心市民轮流救助

石家庄市227座小型水库展开拉网式检查

未来三天(13日-15日)石家庄市仍将有强降雨天气

石家庄市各大中型水库运行平稳

石家庄放心肉菜示范超市擦亮诚信招牌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