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衡水 正文

衡水市北苏闸村:55年村账数“说”小康路

时间:2021-01-04 16:20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北苏闸村牌楼。(资料图片)

在“全国文明村”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北苏闸村,有“一本”记了55年的收支账——1965年以来,村里大小开支一笔不落,进出账目分文不乱;350多卷账册、3万余份票据有些已经泛黄,但依然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冬至过后,我们来到北苏闸,转街巷、入农家,看账本、听故事,在一卷卷账册里探寻小康足迹,从一组组数据中提取致富“密码”,在乡亲们的回忆里感受时代变迁……

1968年4月,安双山为打井捐款80元;2016年2月,全体村民为安俊合捐款1.2万元……

——这是一本初心账,红色传承彰显为民情怀

1963年的大水,冲走了北苏闸村的老账本。1965年1月,村党支部决定重建新账。

面对71.57元的家底儿,党员干部深感汗颜,遂立下率民致富的铮铮誓言。

账本翻到1968年。从4月27日至12月19日,打机井相关款项密密麻麻记满了一页,各项开支合计9429.69元。其中,就有村党支部副书记安双山捐出的80元。

这一年,为了解决村民吃水和浇地难题,北苏闸要在村东打一眼深机井。可是,村集体难以支付近万元费用。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安双山率先站出来,捐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一时间,全体党员、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士纷纷响应,很快凑齐了打井款项。

随着衡水县城东第一眼深机井出水,北苏闸村当年就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每位村民还分到20公斤小麦。

北苏闸村荣誉墙。 常熠 摄

党员就要为民谋幸福,在北苏闸村有着光荣的传统。仅抗日战争期间,就有村党组织创始人苏大凯、村第一批党员苏立环等17名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献出宝贵生命。

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北苏闸村历任干部、每名党员,都能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在群众眼中,党员干部无论大事小事,都冲在前头干在实处。

2016年正月初一,村民安俊合家突然失火。灭火时,他从房顶跌落摔伤了腿,家也被烧得不成样子。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二话不说,就把他们一家四口接到自家住下。

“当年为了给全村人打井,双山书记拿出全部家当。现在俊合一家受灾,咱不能眼看着他遭难!”村党支部发出号召:全村都来献爱心,帮助安俊合家渡难关。

“一共捐了一万两千多,拿到钱时俺掉了泪。”彼时情景,安俊合说一辈子都不能忘。后来,村里出钱帮他翻修房子;清明节后,又帮他搬回新家。

在北苏闸村,党员干部就是乡亲们的“主心骨”。

村“两委”干部轮流全天坐班,在北苏闸已经坚持了40多年。村委会大门24小时敞开,村民有了急事难事烦心事,随时都能进来。能解决的解决,能代办的代办,办不了的,值班干部就帮着联系办理。

北苏闸村现有65名党员。他们就像65面旗帜,引领群众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村党支部布置工作,从来都是一呼百应。年初疫情防控,安永吉大喇叭里一喊,党员迅速到位,群众紧紧跟上。没有推诿,不谈条件,一切自然而然。

1990年出生的安运生,是安双山的孙子。作为全村最年轻的党员,他立志做爷爷那样的人。他说,要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当成一辈子的事去干!

1965年1月,账户结余71.57元;2020年12月,账户余额1762687.77元……

——这是一本经济账,“先人一步”创造富裕生活

1965年1月12日,北苏闸村的第一笔账,是集体账户结余71.57元。

“现在村里账上‘趴’着170多万——这变化,谁能想得到!”会计苏秀山翻看账本,感慨万千。

55年的经济发展,源自北苏闸人“先人一步”的理念。

1972年,北苏闸村确定“以副养农”思路,相继建起了28个集体副业摊点。在最好的年景里,全村固定资产达到120多万元,年利润超过40万元。这些收入,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

改革开放之初,北苏闸村鼓励有胆识的村民自己创业,仅橡胶经营户就超过40户。后来,北苏闸人又把眼光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创办企业100余家。

北苏闸村蔬菜大棚资料图片。

1988年,北苏闸在我国北方地区率先发展第一代蔬菜大棚。共产党员何殿华敢想敢试,靠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鲜’”的诀窍,发了特菜财。种菜种出名堂的何殿华不藏私,无偿把技术教给村民,带出了一批种菜能手。

翻看账本,何殿华大棚占地租金一项写得清楚明白:3栋棚,一年3000元。可熟悉他的乡亲们都说,老何一年能挣30万元。

何殿华说,自己能发家,全靠村里搭建了致富平台。

2009年,村党支部调出最好的地块,建起100多亩温室大棚。村里还筹资70多万元进行配套建设,为村民种棚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全村温室大棚共有447栋,村里还种植速生林1800亩、优质山楂1200亩,实现了“户均一个棚、人均一亩林”。

2019年12月的账本上,人均17865元的收入,凸显了这个“衡水市经济发展百强村”的成色。

从发展工副业到兴办民营企业,从率先种植蔬菜到栽种经济林木,北苏闸村总能抓住机遇抢先“一个身位”。

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试点,北苏闸村“两委”决定,下一步要把文旅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为乡亲们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1968年10月,浆糊一瓶,支出0.22元;2014年7月,建闸文化馆,支出25万元……

——这是一本民主账,“闸起闸落”见证乡村善治

翻看不同时期的账本,既有0.22元买浆糊这样的小账,也有25万元建闸文化馆的大额支出。在北苏闸村,只要集体动钱,必须登记在册,张榜公布,全程“曝光”。

1965年,安双山在一次班子会上提出,要建一道“闸”:完善财务制度,管住收支出入,赢得村民信任。

随后,村级财务集体审批的“四方联签”制度出台:每笔账,必须由经办人、会计、理财小组成员、村主任四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入账报销。

这项制度,坚持至今。在今年的安乐秧歌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开支中,苏兰福、苏秀山、苏孝民、安永吉四人代表四方签字后,村里才把这笔支出报给镇政府。

该花的钱“提闸”通过,不该花的钱“落闸”关闭。这一习惯,已经渗入北苏闸人的骨髓。

历经数十年积淀,财务制度的“闸理念”,生发出了以“强化规矩意识,守住思想、行为、作风总开关”为本质内涵的“闸文化”。2014年,北苏闸村“闸文化展览馆”正式落成。

顶天立地的“闸”字柜。(资料图片)

走进展览馆,最显眼处顶天立地的“闸”字柜里,装满了北苏闸村历年的账册、会议记录和文书档案。“闸”字柜下面的四方基石,象征着北苏闸的全体村民。

“基石坚强,才能‘闸’字不倒。”安永吉说,“只有依靠群众,让民做主,北苏闸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2011年3月,村东4台水泵需要更换。村干部想少花钱多办事。村民苏长青认为,先说用得住,再说钱多少。村民代表开会,选择了价高质优、每台8700元的天津甘泉牌深水泵。

2016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11个项目严格走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做成了“阳光工程”“优质工程”。

2017年,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如果仍由村集体承担个人部分,当年就得需要20万元。村民会议最终决定:减轻村里负担,个人应缴费用由个人承担。

村“两委”充分尊重民意,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人人争做主人翁,把村事当成家事;处处循规守矩,依法确定行止;讲责任讲奉献,民心齐村风正……

如今的北苏闸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村和和美美的善治氛围已然形成。

1988年4月,买红布、铜锣,支出43.44元;2020年11月,建安乐秧歌基地,支出27800元……

——这是一本文化账,安乐秧歌“扭”出文化自信

时值一九,天气寒冷。村党支部委员苏兰福带着几个村民,把装裱好的剪纸作品搬进安乐秧歌传承基地展室。盯着惟妙惟肖的安乐秧歌人形剪纸,大家都觉得稀罕。

“福哥,咱这展室花了不少钱吧?”“两万七千八,已经上账啦!”苏兰福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这两万多,干了不止30万的事儿哩!”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安乐秧歌,是北苏闸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民间娱乐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兰福的父亲苏西仁,重组北苏闸安乐秧歌队,传承创新这门艺术,使其走向全省全国。2009年,安乐秧歌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兰福说:“俺爹在世时,花40多块钱买红布、铜锣给秧歌队当行头,大家就觉得不错。可走出去以后,才发现了差距。”

事事争先的北苏闸人,开始重视对安乐秧歌的投入:只要市里举办花会表演,村里就派队参加,年年添置新行头。2011年2月,村里还出资1600元,选派安双石、刘福才到外地学习取经。

安乐秧歌队参加衡水市花会表演。(资料图片)

安乐秧歌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今年7月8日,北苏闸村党支部决定:建设传承基地,规范舞蹈动作,培养青年骨干,以安乐秧歌为媒,引进更多非遗项目。

不到半年,安乐秧歌传承基地已经成型。秘青亚、刘现辉、崔鹏举等艺术家,送来价值30多万元、具有安乐秧歌元素的剪纸、雕塑、民俗画,无偿在此展出,吸引了更多游客进村参观。

北苏闸人重视文化,善于在生产生活中归纳总结,赋予了安乐秧歌强大的生命力。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扭一扭”。鼓点一响,乡亲们聚在一起扭上一段,拉近了彼此距离,和谐了邻里关系,激发出了北苏闸人的精气神。

2014年春天,安乐秧歌还“扭”进了高校。在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安乐秧歌被列为选修课。传承人安双石登台授课,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把安乐秧歌带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的北苏闸村,以安乐秧歌传承基地为中心,广泛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积极打造文旅农产业,力争产出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011年11月,改水工程,支出1932364.6元;2020年6月,种树机械费,支出13900元……

——这是一本生态账,林环水绕扮靓宜居家园

迎着冬日阳光,出门遛弯的安广春感觉神清气爽:村庄整洁,街道宽阔,树木挺立,屋舍俨然。“住在北苏闸,心里真敞亮!”

2016年,安广春从市区退休回村。他在老宅基上翻盖了三室两厅一厨两卫的新房。“村里环境好,交通还方便,厨房用的是天然气,洗手间里是坐便马桶,比住城里楼房舒服多啦!”

不用看账本,苏秀山就能说出一串见证北苏闸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数字。“2011年,村里改水支出190多万;今年6月,种树动用机械花了不到一万四……像这样的投入,还有很多很多。”

2012年,北苏闸村总投资240万元的上下水改造工程完成。村民喝上了全天24小时供应的自来水。村里铺设了污水管道,各户也接了下水管,绝大多数用上了水冲式厕所。

2013年,村里投入350万元硬化街巷路面,栽种树木花草,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2014年,北苏闸村利用上级58.3万元资金,在桃城区率先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实现了污水循环利用。他们顺势把河道、坑塘、沟渠连通,打造出“水网相通、人水相亲”的环村水系。

2016年,村里投资6万元建起12个垃圾池,安排专人每天清扫保洁,让环境治理成为常态。

2017年,北苏闸村在全镇率先完成煤改气,家家户户用上了绿色环保能源。村里每年出资13750元,为每户购买了燃气安全险。

……

富起来的北苏闸人,正一步步打造自己的“绿水青山”:在京工作的苏保国,专程回家拆除危房,腾出的宅基被改造成绿地;在衡水居住的安凤恩,为提升村庄面貌,回家将自己沿街的旧房重新翻建;村中心坑塘整治涉及7户15处建筑,一天之内村民全部自行清除完毕……北苏闸人用实际行动,为打造生态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美丽的北苏闸村一景。(资料图片)

走进林环水绕的北苏闸,就像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便利舒适的条件,生态宜居的环境,吸引了在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生活的北苏闸人返乡定居。

生态账也是发展账,连着子孙后代,通向美好未来。

目前,衡水市正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北苏闸村是全市试点。在今后发展规划上,村“两委”思路清晰:扩大节水山楂种植面积,补栽树苗搞好绿化工程,加快转换利用长江水,积极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小康路上弦歌不辍,五十五年历久弥新。

“55年村账,体现了北苏闸党员干部的坚守,展现了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邓庄镇党委书记韩新民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这个目标,北苏闸的村账会一直记下去,北苏闸的动人故事也会一直讲下去!”(记者张洪宁、常熠、贾冽)

来源:衡水日报

相关新闻:

“衡水·中国工程橡胶指数”正式发布

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文明成果

河北衡水建立健全学校家长委员会制度

衡水市对查实的欠薪违法行为“两清零”

衡水市开展社会治安大整治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