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承德 正文

承德市滦平县火斗山镇乡村文化绽放异彩

时间:2019-05-09 09:56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耕犁空暇登戏台 高弦低唱韵百年

——记滦平县火斗山镇拉海沟村农民评剧团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地道的农民评剧团,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座博物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土生土长的农民让自己的家乡——承德市滦平县火斗山镇的乡村文化绽放异彩。

这里是“热河生物群”起源地之一,是宋辽古驿道的重要节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三百多年的抡花技艺薪火不绝;坐落在乡间的博物馆熠熠生辉;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忙时耕作,闲时唱戏,唱着心中的梦想和追求……

这个群山环绕的地方,人们“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小镇“化茧成蝶”般的蜕变充分体现了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近日,记者走进火斗山镇,记录下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

编者

戏台上,板胡、二胡、三弦、低音胡交错咿呀,板鼓、铙钹、大锣、小锣落珠般响起,“秦香莲”缁衣素袂,牵着一双小儿女,跪对持刀“韩琪”,掩面泣唱:“大爷呀,我与你一无仇来二无恨,杀我们母子为哪般?”

戏台下,叫卖者收了声,闲逛者止了步,一众乡亲齐齐伸直脖子听得入了神儿,眼中泪隐隐现现。

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在滦平县火斗山镇拉海沟村,一年一度的碧霞宫庙会如期拉开帷幕,一场经典大戏正在上演。

台下听戏的是农民,台上唱戏的也是农民。

两个半小时,整场《秦香莲》唱罢。谢幕之际,台下的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意犹未尽间,一个汉子扯着嗓子喊了声:“没听够!”众人哄笑,随即有人接茬儿:“再来一个!”大家都跟着喊起来:“再来一个!”

“明天啊,明天大家都早点儿来,《花为媒》!”掌板胡的韩宝权起身抱拳,演员们再次躬身谢幕……

曲终人散,庙会上的叫卖声、喧嚣声再次响起,演员们开始换装、收拾东西。韩宝权站在台畔,静静望着眼前的一切,脸上满是笑意。在拉海沟村的这个农民评剧团里,76岁的他既是前任团长,也是最年长的“元老”。

“拉海沟村的评剧历史可比我‘老’多喽,得有100年了!”韩宝权望向远方,眼中氤氲着两泓柔情……

很小很小的时候,韩宝权就常见爷爷辈的村人唱评剧。庄稼地里,直腰歇息的工夫,东坡上一曲方罢,西坡上立马就会有人清亮亮地回应一曲;农闲时,村头的大树下,白胡子的老爷爷拨弦弹起了调,众人便你一段我一段地唱了起来……

爷爷告诉他,唱评剧的传统自己也是从父亲那辈承袭来的。评剧一开始并不叫评剧,而是叫对口莲花落,清末民初时就开始在拉海沟村一带的元宵节花会、农历三月十五庙会上流传了。也是从那时起,村里人人会唱逐渐成了“定律”,韩、邓、闫、马、张、姚、田、武八大姓中都有“角儿”,年年花会和庙会上总能唱得个满堂彩。

评剧演唱讲究用真声,高弦低唱。人们都说,拉海沟村一带水土好,老百姓口音纯正,唱起评剧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格外好听。

“村里的第一个农民评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带头的是一个叫姚玉国的养蜂人。喏,就是她爸!”韩宝权一边说一边喊向一旁,“姚淑芬!”

“秦香莲”姚淑芬尚未卸妆,闻声转过身来,盈盈如古人般“穿越”上前。交谈之前,完全看不出她竟是位已经58岁的农民。因唱腔颇具小白玉霜的韵味儿,她被当地人称为“拉海沟村评剧皇后”。

当年,姚玉国从外地放蜂归来,将新评剧“引荐”给乡亲们,并带领大家成立了农民评剧团。那时候没有录音机,他愣是凭着记忆把整出《刘巧儿》原原本本地带回村并排练出来。

紧随姚玉国之后,学成归来的“文化人儿”韩宝权等人在村里组建了“农民俱乐部”。冬夜里,大家聚在一起烤火、探讨、背词、唱戏;夏秋季,他们将排好的评剧节目送到田间地头,好多小段儿至今还被村里的老人们津津乐道。

那时候,评剧在拉海沟村的“火”简直难以描述,它是全村人共同的瘾。

“除了睡觉,简直没有不唱的时候!”71岁的邓宝林接过话茬儿,“做饭唱,耪地唱,推碾子唱,清猪圈也要唱……”

传唱之外,“农民俱乐部”还排演了《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评剧,不仅在本村唱,还去县里汇报演出。拉海沟村评剧团排练室的墙上至今还留存着一张1969年的黑白照片,正是当时村里的18名文艺骨干去县里汇报演出时拍的。现在,这18人中只要还在世的仍旧是评剧团里的骨干。

“大伙儿都过来,咱们合个影!”现任团长田德福一招呼,演员们呼啦啦地聚拢到了一处。“陈世美”搭着“包拯”的肩,“秦香莲”握着“国太”的手……台上水火不容的“对头”转眼成了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我们这个剧团里呀,有亲兄弟,有两口子,有姑嫂,有祖孙……全都是扯不断的关系!”韩宝权的老伴儿——“国太”马桂荣朗声笑道。她也是当年那张黑白照片中18名文艺骨干里的一员,如今主唱老旦。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外出务工者增多,经过短暂的“单飞”散唱后,韩宝权等人带头把大家攒到一起,重新组团唱评剧。姚玉国、闫志仁、闫志义、谢广祥、姚玉成、马桂荣、韩淑申、韩宝林、邓荣福、韩宝荣……“老将”们纷纷主动出马,挑起村里评剧复兴的大旗,中青年村民中的爱好者也纷纷加入进来。

人凑齐了,物质条件却跟不上,众人一起想办法。东家提供场地,西家提供音响,男的负责做道具,女的负责缝戏服,再缺啥少啥大家一起凑钱买。

分工合作照着光盘扒完词谱后,大家操持着演练起来,个个都极肯吃苦。比如姚淑芬,排练《杨三姐告状》时场场真跪,一冬下来硬是跪碎了一条裤子。

待到真正登台唱起戏来,大家就更是啥都顾不得了,女演员们常常抱着孩子跟团走,轮番哄娃轮番上台。

有一年冬天,剧团成员张淑英刚生完二女儿韩思怡一个月,听说剧团外出唱戏缺个“二大娘”,她抱着孩子就跟去了。到了地方,找个暖和屋子放下孩子就扮装上台了。

长期跟着剧团“跑江湖”,韩思怡不知不觉也受了影响。从用手指头蘸腮红在额头上点红点儿,到把“一个罗帕定终身”唱成“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懵懂学舌,再到上台参与表演、受邀上中央电视台演唱《花为媒》选段……她渐渐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小评剧演员。

拉海沟村的村民们都认一个理儿,那就是“戏比天大”。不管是不是剧团里的成员,只要被需要了,都得无条件服从。张淑英的丈夫韩宝锁原来不在剧团里,一直在北京打工,3年前团里排《秦香莲》缺“包拯”,他“奉旨”回来救场,就这么入了伙。同样被叫回来的还有“王延龄”闫志玖,在外面打着工呢,村里一个电话就给召回来了。

“一代一代下来,一出一出大戏唱着,除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外,最大的益处就是把戏文里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传给了一方群众。”田德福欣慰道。

拉海沟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多少年来,村里的婆媳很少有闹矛盾的;邻里之间友爱相处,很少有打架斗殴的;农闲之余,大家听戏、唱戏,没人赌博、酗酒;村里考出的大学生的数量超过周边几个村子的总和。

一代一代的老艺人从台前退到幕后,仍旧全力发挥着余热,教导、传承;一个一个的山村孩子即便求学在外,仍惦念着家乡最美的吟唱。

“身在异国,心头最常泛起的乡愁便是家乡的评剧……”远在美国留学的拉海沟村学子韩天心说。(记者潘超、方艳梅、金亦石 通讯员霍腾达、赵艳菊)


相关新闻:

承德出台20条措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承德市检察院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刑事犯罪

承德经贸代表团赴港招商成果丰硕 签订外资项目12个

“五一”承德接待中外游客12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95511万元

工行开通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移动支付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