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承德 正文

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总编剧杨勇访谈录

时间:2018-09-11 20:50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唯有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

——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总编剧杨勇访谈录

2018 年的夏末秋初,近年少有的持续酷暑渐渐退去,由郭靖宇、杨勇担纲总编剧的36 集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在没有炒作的情形下却火爆荧屏。于8 月1 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爱奇艺、优酷视频开播以来,首播双日CSM52 城收视破一,并持续位居电视剧关注排行榜榜首,豆瓣评分8.2,全网播放量近一个月达4亿。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好评如潮。其中,《人民日报》视《最美的青春》为“打造高口碑绿色青春史诗”。

8 月21日下午,由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专家们认为,该剧突出情节细节、冲突矛盾的解决,生动展示了塞罕坝精神,深刻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众多现实题材剧中脱颖而出,值得点赞。

孙建军:看完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后,有种感悟,整部剧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应该是一种信仰吧。

杨勇:唯有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这是我们当地一位高级资深编辑的评论,正契合我和郭靖宇老师要展示的主题。人类社会发展是必然,信仰也是必然的,精神的力量往往会胜过物质的力量。如若不然,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无疑会面临险境。

孙建军:据悉,你们为这部电视剧历经近两个月的采访,创作修改长达八年,有怎样的感悟?

杨勇:我作为承德人,挖掘宣传这一典型义不容辞,再苦再累也值得。我搞创作,都是工作之余。八年前,为了反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我就开始着手创作这个题材,我采访了包括原林业部副部长刘坤、河北省林业厅长李兴源和第一代造林人120多人。2015年底,受承德市委的重托,我和靖宇老师进行再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和靖宇老师深入学习,从艺术的角度,再次感悟塞罕坝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

孙建军:信仰是抽象的,能否具体化。

杨勇:这个信仰,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是塞罕坝人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众志成城、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孙建军:电视剧里于正来、赵天山等人的信仰影响着一群年轻人。

杨勇:于正来、赵天山,乃至冯程的父亲,那一代人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他们历经了外敌入侵的民族存亡时刻,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始终坚守信念,为了民族、为了家园,一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为了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时刻影响着一群热血青年;他们为了防风治沙、绿化祖国,战酷暑、斗严寒,不畏艰难、忘我奉献,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当代青年。

孙建军:特别是男主人公冯程身上折射出强烈的信仰光芒。

杨勇:当冯程站在埋葬父亲的那棵在荒漠中傲然挺拔的树下时,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植树,让脚下的那片浩瀚的沙漠变成绿洲。为此,他一人在漫天风沙中坚守三年。恶劣的环境不是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应该是孤独与寂寞。

孙建军:最终,冯程靠着信仰在坚守。

杨勇: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若没有坚如磐石的信仰是坚守不下来的。冯程同时还背负着特殊的年代一些人们的不信任,是最可怕的事情。当冯程的女友唐琦从香港给他来信,进而被武延生篡改,随后武延生大力宣扬冯程叛国通敌,这样的罪状在当时可谓罪加一等,但冯程没有逃离,他坚信自己的祖国不会抛弃自己,自己更不会离祖国而去。他的举动,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和眷恋。

孙建军:敬畏自然,其实也称得上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信仰,这个信仰关乎天、地、人。

杨勇:从深层意义上讲,对自然的信仰, 就是一个大的信仰。

孙建军: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就是对大自然的信仰。对大自然失去了一颗敬畏之心,就会受到环境的惩罚。

杨勇:冯程之所以以超常人的毅力坚守下来,是为了另一个生命的存活,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应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冯程为了那棵树,竟然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和砍树的人进行搏斗,其实他保护的是一个生命,也是坚守自己的信仰。

孙建军:冯程的人物塑造是极其成功的。

杨勇:毋庸讳言,在那个岁月的林业战线上有千千万万个冯程,他们朝气蓬勃、无惧无畏,他们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执着坚守,所有这一切都有一种信仰在支撑。

孙建军:当自己的作品转变成立体画面时有怎样的感受?

杨勇:当我坐在电视前,看到一个个电视画面展开时,仿佛有一缕缕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感觉到终于可以告慰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终于实现了功勋树下的誓言。在此,还非常感谢最初筹拍的承德广播电视台,感谢承德老乡、完美建信的郭靖宇老师,我向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创作水平一定会有新提高,也感谢徐锦川、陈幼军等好友。

孙建军:青春是年轮,信仰是人生,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杨勇:杜甫有句诗“青春作伴好还乡”。时空穿越后的今天,“乡”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地理意义上的,另一层是精神层面上的。无论是地理意义上,抑或是精神层面上,其灵魂最终都要回归“故乡”。

孙建军:历史上承德是边塞之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融之地,这片土地不乏血性与豪气,这种血性与豪气从剧里的几个人物身上很容易找到。

杨勇:比如,于正来的人物原型是塞罕坝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他走过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曾任围场县县长、承德地区林业局局长。当年的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等,以扇形之势围绕着塞罕坝,不断南侵。王尚海临危受命,却有人质疑他放着局长不当,去那个飞沙走石的地方,是否别有企图?铮铮铁骨的王尚海,毅然把妻子儿女的户口带上,前往塞罕坝。

孙建军:离开局长的位置需要勇气,在塞罕坝扎根比离开更需要勇气。

杨勇:可以说王尚海到了塞罕坝,没有退路,或人进沙退,或沙进人退,那狂舞的风沙毫不逊色于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

孙建军:写这个人物时一定和写一群年轻人有不一样的心情。

杨勇:于正来的人物原型事迹,令我既心潮涌动,又感慨无限。他从局长的位置上勇敢地离开,赴任艰苦卓绝的塞罕坝,让我思绪万千。那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只要党一声召唤,一切听党指挥。

孙建军:剧中有个马蹄坑,是真地名?

杨勇:是的。那里是塞罕坝人当年奋战的一个地方,林海怀抱着长眠的王尚海。他在世时就立下遗嘱,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回到他热恋的那片土地,这是一种情怀。当时第一代造林人生活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天寒地冻、断粮饥饿、野狼眈眈,加上连续三年造林失败,林场刮起了“下马风”,但最终他们坚守了下来!所以当时,林场总场决定打一场造林攻坚战,以此鼓舞士气。马蹄坑造林的成功,也奠定了整个林场造林的成功。

孙建军:林海有幸埋忠骨。

杨勇:苍松之下,王尚海长眠的地方,你会肃然起敬。我曾在那里深深祭拜,也曾叩拜那棵成为造林依据的功勋树!王尚海的祖籍不在这里,但他却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他精神里的故乡,可以说是魂归故里。我们一定要弘扬那一代人的精神,弘扬的同时也是对那一代人最好的缅怀与祭奠。

孙建军:电视剧收尾,当年先遣队在世的耄耋老人重返塞罕坝来到马蹄坑,那敬礼的一幕令我动容。

杨勇:采访体验的时候,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里保尔·柯察金经典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最美的青春》就是向新中国所有建设者特别是林业人无悔的青春致敬!就是向“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致敬!就是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致敬!

孙建军:“六女上坝”呈现的巾帼豪气,那个环境不会有花前月下,更谈不上风情万种。

杨勇:当年塞罕坝的恶劣环境,“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生命在那道高岭前,面临着惨烈的考验。当年承德二中毕业的陈彦娴等六女上坝,是巨大的勇气,成为传奇,也成为美谈。

孙建军:塞罕坝这首绿色之歌里,她们同样谱写了飞扬的旋律。

杨勇:她们凭着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无谓的精神,把根牢牢地扎在那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题眼,也是该剧深刻的主题。

孙建军:剧中那棵荒漠中傲然挺立的树,是点睛之笔。

杨勇:最初,我的原创剧本名是《功勋树》。那棵在荒漠中岿然不动的“镇风神树”,当地老百姓这么叫,后来成为造林的依据和信心。第一代造林人,上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 岁,正是他们最好的年华,他们很多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哪里受得了那么艰苦的环境?一个人的青春,在生命过程中应该是最美的、奋斗的、奉献的、担当的。第一代造林人把他们的青春抛洒奉献给了塞罕坝,奉献给了绿色林海,这是他们人生当中最美丽、最光辉的芳华。此后,他们又献了青春献子孙,很多林二代、林三代都是他们的后人。

孙建军:“功勋树”是塞罕坝的见证者。

杨勇:也或许,这棵树在康乾盛世时,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当盛世退去后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时,它逃过了被砍伐的劫难,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这片土地烧杀抢夺时,它又逢凶化吉。它有幸生存下来,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这棵树为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点燃了植树的希望。功勋树,是意象,更是精神,那些造林人,个个都是功勋。

孙建军:塞罕坝这片土地埋藏了清王朝的许多足迹。

杨勇:点将台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以创作的心态站在那里,你会浮想联翩。

孙建军:会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答案。

杨勇:那里,有一座康熙威严肃穆的雕像,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他如炬的目光穿越一片波涛翻滚的林海,向东方目及之处眺望着。1690 年,平定噶尔丹分裂分子的叛乱,大获全胜后,康熙在这里欣赏着古树参天、绿水潺潺、鸟语花香、鹿鸣呦呦的一片繁荣景象。只可惜,随着晚清的国力衰微,同治二年(1862 年)对那里进行掠夺性的破坏,之后,日本人过度偷伐,连年山火,林子日渐毁败,终于沙化成荒漠。

孙建军:不同的时代,因执政者的理念不同,生态环境也不同。

杨勇:如今的美丽高岭上,镶嵌的是一片浩瀚的林海。点将台山脚下的一块石碑上,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点将声声随云去,滔滔林海百万兵”。战争的硝烟退去了,和平时代,这绿海中的百万兵是地球的卫士,他们在守卫着绿色的家园。

孙建军:因此说,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生态兴则文明兴!

杨勇:习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孙建军:大道之行,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杨勇: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古人十分崇尚自然,他们不仅祭天、祭地,而且祭拜所有的生命,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滴水。古人如此的敬畏,也是一种信仰吧。因为,大自然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灵性,只要爱护它,它一定会回赠。

孙建军:塞罕坝那片林海,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回馈的见证。

杨勇:委实如此。塞罕坝林场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林,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称号。如今的塞罕坝,回馈给人们每年可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 亿立方米,固碳74.7 万吨,释放氧气54.5 万吨,森林资源总价值初步核算约为200 亿元。

孙建军:大凡好的作品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光鲜背后会有许多艰辛,尤其是写作,除了拼身体,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煎熬。

杨勇:写作是件苦中作乐的事。当年我修改《镇长》剧本,大年初二鞭炮声在空中热闹着,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我就带上洗漱用具走出家门,一个多月借住在县畜牧局的一间冷屋子里写,手冻麻了就搓搓,脚冻麻了就跺跺。采访和创作《最美的青春》过程中,我是带着中药出发的,因为当时刚修改完《代理县长》,体力透支,很多时候顾不上好好吃饭,甚至忘记吃饭,于是身体出了问题,最后只好吃7 副中药调整。

孙建军: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是部精品力作,也是正能量的经典之作,选取这样的题材,可谓慧眼识珠。

杨勇:承德5000 多年红山文化、500 多年契丹文化,300 多年满清文化,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特别是塞罕坝精神值得大力弘扬,我是承德人,这片热土养育了我,可挖掘创作的题材还很多。今后在工作之余,依然会坚持主旋律创作,持续传播正能量,用真心真情回馈生我养我的热土。(孙建军)

相关新闻:

承德市卫计委编制“领取《出生医学证明》告知书”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场舞承德赛区展演收官

第三、四届承德市旅发大会承办地确定

承德:“放心消费创建”护民生

承德市5家医疗机构被纳入京津冀医学影像结果互认共享单位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