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网首页 地区新闻 承德 正文

承德“非遗”传承——“ 记忆”档案别样美

时间:2018-01-19 11:04河北网(www.he-bei.cn)
河北网(www.he-bei.cn)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

“非遗”传承——“ 记忆”档案别样美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厚深邃,特色明显。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掘、整理和保护,把这些“文明碎片”收拢聚集起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承德地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积淀和文明进步的足迹,它们所映衬的是承德人自强不息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进一步发掘和保护好这份遗产,就是守护承德的精神家园,就是传承承德的文脉。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演出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传授传统技艺。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亮相北京。

重出江湖的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宽城背杆”越来越受欢迎。

承德“非遗”珍档面世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她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承德市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涵盖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所划定的10 大类,其中民间文学72 项,传统音乐18 项,传统舞蹈39 项,传统美术25 项,传统技艺78 项,曲艺6 项,戏剧13 项,传统医药5 项,体育游艺与竞技19 项,民俗36 项。在这些项目中,丰宁满族剪纸、隆化二贵摔跤、契丹始祖传说、山庄老酒酿造技艺、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宽城背杆、丰宁滕氏布糊画、抡花等9 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承德清音会、燕山大板、萨满舞、宽城大口落子、丰宁满族木作技艺等59 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有134 项列入市级保护名录。有丰宁满族剪纸传承人张东阁、山庄老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商丽云2 人成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贵摔跤传承人王大中、抡花传承人梁志福等27 人成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可以说,“非遗”正成为承德市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直在行进,他们不忘初心,胸怀梦想,交出了一张张精彩的答卷。

2017 年8 月16—17 日,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规划处处长宋伟、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梁扉、河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和非遗处处长张雪芳、非遗中心书记杜云生、主任李春雷等一行到丰宁县就非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满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丰宁非遗产业的发展提出指示意见和具体做法,拟规划建设丰宁满族文化与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让璀璨多姿的文化点亮人们的生活,让非遗走出去,活起来。

就在近日,国家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公布2018 年度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2018 年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32个,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入选。文化部设立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主要任务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的长期跟踪研究,了解掌握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基层的存续状态和变化情况,为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丰宁,作为河北省此次唯一入选的观察点,文化底蕴深厚,满族地域特色文化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丰宁剪纸、滕氏布糊画、吵子会等3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 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 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 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观察点在丰宁的建立,无疑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关注承德非遗的新窗口。

精心守护的传统技艺

应该说,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堪为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也是人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为了体现非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同非遗、保护非遗。因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来,承德市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比赛、专题讲座、培训班和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横幅等媒介,大力宣传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依法保护工作。

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项目进行完整记录;举办各种专场演出、比赛,传承优秀项目;指导各县建立特色的项目传承机制。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通过采取建立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加强宣传教育、合理利用等传承、传播措施,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政策研究,更新传播保护等手段,大大提升了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使非遗项目申报的质量和入选的数量位在全省前列。

广泛而深入的普查,是传承人保护的前提。多年来,承德市的非遗工作者共采访民间艺人300 余人,初步建立起承德市较完整的传承人资料库,还将对承德市重点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项目的传承人相关的资料进行归档,建立起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濒危项目传承人数据库,力所能及为传承人提供经济扶持。目前,承德市只有两个国家级项目传承人每年每人获得国家20000 元的补助,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有限的专项资金里拿出一部分,对一些重点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关怀,通过提供传习场所、提供设备、为传承人手工艺品打开销路创收,帮助寻找徒弟等。采取多种形式为传承人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门队伍——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广新局、市群艺馆以及承德市非遗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以满腔的热情和对保护承德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执着,全身心投入到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让“记忆”档案“活”起来

保护非遗,首先就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即收集整理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工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非遗档案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承状况,并且是承载着将非遗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实物,保存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抢救和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也直接影响到非遗保护的成效。

众所周知,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失而不可复得,是“记忆中的档案”。让非遗千秋万代传下去,关键靠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承德市以传统佳节、假日等契机,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惠民、乐民、育民”为宗旨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这些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深入人心,不仅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塑了节俗传统,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自“文化遗产日”确立以来,承德市已连续多年举办“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通过项目展示,舞台展演,成果展览,普法宣传,公益讲座,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展示和宣传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年来,随着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也愈加丰富多彩,辐射范围遍及城乡,影响力不断扩大。除了众多传承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加入到非遗保护志愿者的行列。

“高校作为顶尖人才聚集地,是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扎根承德,持续实施打好“民族牌”系统工程,深入推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打造出“非遗文化”校园特色,成立“满承非遗网工作站”,聘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传授技艺,产生了良性的连锁效应。一些传统工艺,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为开创非遗保护的新局面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想法。参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借助互联网,使非遗更快捷地走进人们视野,同时也使古老的非遗开始时尚起来、年轻起来。

非遗若不能随着时代演进和发展,必然会缺乏生机与活力。为了让这些“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丰宁的传统木作技艺、满族剪纸、围场满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已通过规模性生产,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既合理利用了承德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让收藏在民间、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不仅种类齐全,数量繁多,且分布广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撑,需要一支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很强的普查保护队伍。目前省内地市级非遗中心专项经费每年最多有100 万元,而承德市级非遗中心专项经费每年只有8 万元。非遗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其保护任务仍然很重,更需要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社会共建的方式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尽快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或规章,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提高老艺人的现代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带领老艺人走上时尚前沿,使他们的作品能够适应当下市场需求,既具有经济价值,又能服务社会,并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学习、传承技艺。

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公共意识的提升,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承德市的非遗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着。(记者崔梦蕾 通讯员王雪征、兰孟羽)

相关新闻:

承德市交通局集中整治“一区三边”违法建设

承德市开启多热源供热模式

民进承德市委召开2017年度总结表彰大会

2018年承德市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力争达到67%以上

承德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强百姓获得感

责任编辑:美景
0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C) 2012-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冀ICP备09014245号

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